三国时期,英雄辈出。曹操凭借自己的力量建立了曹魏势力,但即便在曹操有生之年,他也未能统一三国。可以说,这是一件让曹操终生遗憾的事。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同样让他感到遗憾,那就是关羽当年离开了曹操。如果当时关羽没有离开曹操,凭借他的实力,他在曹军中的地位会排到什么位置呢?
曹操看似极为重视人才,但也正因为如此,曹军的大营并不缺少能文能武的将领。因此,关于关羽在曹操麾下的地位,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是统帅能力,这个其实很容易理解,简单来说,就是关羽带兵打仗的能力。俗话说,“树的影、人的名”,关羽能和当时号称天下第一的吕布对决,绝不是浪得虚名,曹操看重关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吕布挑战曹军时,曹操的六大将一同围攻吕布,结果吕布竟然毫发无伤地退了回来,这就说明了问题。虽然有些人可能会说,典韦和许褚这两位单挑吕布肯定不败,但要注意,典韦和许褚的战斗力虽强,但更侧重于力量型,属于那种可以打,但跑不快的人。而战场上,气势是非常关键的。假如自己的部队已经快到敌营,主将还慢吞吞地在后面,这种状况显然不行。古代战场上,气势往往决定胜负,项羽之所以被称为“战神”,就是因为他能带着几百个将士冲破敌阵,速度快,敌人反应不过来,战斗就结束了。
关羽恰恰符合曹操心中名将的要求。他平时严肃,接到军令后,毫不拖延,总是直奔胜利,面对困难总能轻松应对。如果是一般人,面对困境,可能会采取保守策略,但关羽完全不同,他一旦接到任务,就全力以赴,目标就是胜利。正是这种决心和气魄,让曹操对关羽的评价极高。从统帅能力来看,关羽在曹营中的地位应该能排进前三,毕竟曹操的谋士众多,很多武将基本不需要过多的智谋,而关羽既有军事才能,又具有领导能力。至于武力水平,虽然关羽在个人战斗力上可能略逊色于典韦、许褚等人,但从整体军事素养来看,关羽更为出色。典韦和许褚主要专注于提升自己的武力,但关羽在平时就不断学习兵法、历史,从而提升自己的战略眼光和领导能力。综合来看,关羽在曹军中几乎可以排在第一的位置。
接下来是亲疏关系。当年关羽拒绝曹操提供的高官厚禄,原因在于他看清了曹操身边大将的势力布局。虽然曹操口口声声称重人才,但实际上他最信任的还是自己的亲信,比如夏侯兄弟。这对兄弟在曹操麾下的地位几乎不可动摇,曹操就像是一家公司里的“老板”,而夏侯兄弟则像是股东和元老,虽然曹操是最大的“股东”,但许多决策还得和他们共同商议。关羽虽然在曹营中表面上获得重用,但实际上他和夏侯兄弟的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毕竟夏侯兄弟是曹操的亲弟弟,而关羽只是外来者。在这种内外有别的情况下,关羽虽然竭力想融入曹操的团队,但始终与曹营其他人相处不顺,除了与张辽能聊得来,其他人几乎没有深交。
很多人在选择工作时,不仅看待遇,还要看是否合适,是否顺心。关羽的心态也是如此,虽然在刘备和张飞的帮助下,曾经艰苦奋斗,但彼此间的信任和支持让他很有归属感。相比之下,在曹操麾下,关羽不仅要应对来自敌人的威胁,还要防备同僚的算计。最终,关羽不得不做出选择,离开曹操投奔刘备。这种情况下,关羽与曹营中的许多人产生了不和,也为后来他离开曹营时发生的“过五关斩六将”埋下了伏笔。说到底,关羽的离开并非一时冲动,而是长时间的不满和矛盾积累的结果。
从亲疏关系来看,关羽在曹营中的地位可能排到第十名以后。夏侯兄弟、最初投奔曹操的乐进、于禁等人以及曹家的亲戚都在曹操麾下有着深厚的根基。关羽能够在这种环境下站稳脚跟,已经算得上是曹操面子上的事情了。
综上所述,曹操之所以能够独当一面,不仅依赖于他的军事才能,更在于他处理人际关系的高超技巧。在曹营,关羽虽然实力强大,但由于亲疏关系的复杂性,他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用。如果没有刘备的支持,关羽可能很难在曹军中有所作为。最终,关羽在曹营中的地位或许会排到第十左右,算是曹操面子上的一个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