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之间有一位大儒,他被称为最“灵活”的儒家学者。之所以这样形容他,是因为《史记》记载了他曾先后侍奉过七个顶尖的领导者:秦始皇、秦二世、陈胜、项梁、楚怀王、项羽和刘邦,并且依旧活得安稳,简直是“跳槽状元”。这位大儒的名字叫叔孙通。
在秦始皇时期,叔孙通因学识渊博被选为待诏博士(博士级别次于一级)。到了秦二世胡亥时,陈胜起义的消息传到了咸阳,二世召集一众博士商议对策,叔孙通知道这个时机不能乱说话,于是巧妙地迎合秦二世,避免了灾祸。
实际上,叔孙通并不是那种狡猾的小人,也不是顽固的死脑筋。看到秦帝国的败象初现,他及时逃离咸阳,投奔了陈胜;陈胜死后,他又跟随项梁;项梁死后,他留在彭城为楚怀王效力;当项羽把义帝流放到长沙时,叔孙通继续留在彭城,服侍西楚霸王;等到汉王刘邦攻入彭城,他又转投刘邦,随刘邦败回关中。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想:一个儒生在乱世中跟随着一个又一个的领袖,看着他们一个接一个灭亡,而他自己却活得滋润。叔孙通的这种求生技能,真的是强大无比,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不死小强”。
那么,叔孙通到底有什么本事能活得如此久且滋润呢?我们继续来看。
在叔孙通投降汉朝后,有一百多位儒生和弟子追随他。然而,叔孙通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推荐这些弟子给刘邦,反而偶尔还会推荐一些武勇之士,甚至推荐过盗贼给刘邦,却从未提起自己的弟子。这让他的弟子们十分不满,纷纷向他抱怨。叔孙通则对他们说道:“汉王正处于争天下的危险时期,你们这些书生在这种时候能做什么?耐心等待。”
刘邦最终得到了天下,许多将领开始争功,这场面可谓热闹非凡。各路将军喝得酩酊大醉,甚至在金銮宝殿上拔剑砍柱、呼喊乱叫,更有甚者差点冲进后宫……刘邦对此感到愈加无法忍受。然而,对于叔孙通来说,这恰恰是他“耐心等待”的时机。他告诉刘邦,虽然儒者不擅长打天下,但用儒家学说来巩固政权却大有可为。于是他提议去鲁国征召学者,带领弟子制定朝仪。
大家都知道,刘邦本是平民出身,没有多少文化,对那些繁琐的礼仪并不感兴趣,但叔孙通说服了刘邦,刘邦最终同意了这个提议,认为反正让叔孙通做这个事情也没什么坏处。
于是,叔孙通去了鲁国,征集了三十多位懂得儒家礼仪的学者。可其中有两位学者不愿意同行,指责叔孙通曾经侍奉过七个主子,一直靠奉承说好话才获得高位。如今天下刚刚安定,死者尚未安葬,伤者未愈,你现在却要搞礼乐典章,简直不合时宜。你走吧,别污染我们!叔孙通听了只是笑笑,没有理会他们,带着三十位儒者西行入关。在关中,他和弟子们在城外搭起帐篷,反复演练礼仪动作。一个多月后,叔孙通恭请刘邦来试观。
刘邦也配合着试了试这些礼仪。最终,他下令让群臣学习这种新制定的礼仪。长乐宫建成后,诸侯和百官都已经掌握了这些仪式,第二年元旦清晨,诸王和百官按规定排好队,等候皇帝驾到。接下来,所有仪式井然有序,没有一个人敢大声喧哗,更没有人敢举止粗鲁。任何不合礼仪的人,立刻被逐出金殿。
刘邦看到这一切,非常高兴,感叹道:“今天我才知道做皇帝是如此的过瘾!”当年在骊山,他只看到了秦始皇的威风,而如今他才真正体验到这种皇帝的威仪。
读到这里,你是不是也对叔孙通的生存智慧佩服不已?他能够活得长久而安稳,关键就在于他能够在乱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懂得低调做事,既能让别人觉得他有用,又不会让自己成为威胁。这个“度”的把握,实在是太难了,但叔孙通却做得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