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雀台赋》这篇文章大家应该都很熟悉。这是东汉末年,曹植在今天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的邺城修建铜雀台时所作的作品。它是汉赋中一部经典之作,广受推崇。
“东风不予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句话大家也常听说,铜雀台虽然没有锁住二乔,却锁住了另外一位悲情的男人。这位男人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人公——曹操的儿子,曹植。
曹植是三国时期魏国的诗人,字子建,曹操的第三子。他从小聪明伶俐,写文章一气呵成,深受父亲曹操的宠爱。曹操认为曹植最有能力处理大事,是自己的骄傲!然而,曹植的名气虽大,却也因一首《七步诗》而给后人留下了郁郁不得志的文人形象。实际上,曹植不仅文采斐然,武艺也非常高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曹植被推崇为文学典范。那么,为什么这位文武双全的曹植会压抑自己心中的雄心壮志呢?我认为,除了曹植狂放的个性之外,《铜雀台赋》的问世,也成为了他心中难以言说的命运象征。
在建安十五年,曹操战胜了袁氏三子,北方的乌桓基本平定。曹操开始在漳河旁修建铜雀台。铜雀台分为铜雀、金虎、冰井三台,每座高十丈,相距六十步,中间架设飞桥连接。
曹操组织了文武百官在台前举行比武大会,并让几个儿子登台作赋。曹植便是其中之一,他创作了这篇传世之作《铜雀台赋》。曹操听后十分欣慰,觉得自己三儿子真是了不起,便当场封曹植为平原侯,并激励他说:“我年轻时担任顿丘令,年二十岁,至今想起来,觉得当时的所作所为无愧于心。如今你已经长大,怎么不努力呢?”
曹操的这番话看似十分真实和真诚,但他没有意识到,这句话却为曹植的未来埋下了灾难的种子。
年轻的曹植,心中有着冲锋陷阵、驰骋沙场的雄心壮志。他从小便勤奋学习武艺,刀剑、骑术等都非常精通。青年时代的曹植,曾多次随父出征,也曾独立带兵作战,几乎每次都能凯旋归来,堪称一位少年英雄!曹操一向重视才俊,但曹植却并非长子。如果要将王位传给这个既有文才又有武功的儿子,就必须打破“立长不立幼”的传统规矩。
曹操对曹植有着特别的宠爱,并多次向身边的人表示“我想立他为继承人”。而这次关于《铜雀台赋》的赞扬,既让曹植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荣耀,也激起了他对王位的憧憬。然而,这也让曹操的长子曹丕心生嫉妒。曹丕开始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弟弟心生敌意,为曹植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有一次,曹操准备派曹植带兵出征,而带兵出征是掌握军权的标志,也代表着曹操对他的重视。然而,曹植在出征前竟然酩酊大醉,曹操派人几次去找他都没有传到,最后曹操气愤地取消了让曹植带兵的决定。
从这一事件来看,曹植更多地倾向于做一个不拘小节的文学家,而非足智多谋的政治家。他往往情绪化、意气用事。而《三国演义》中对曹植与曹丕王储争夺的描写,虽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但却展现了真实的人性。对此,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阅读并加以思考。
《铜雀台赋》中的一句话是:“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虾蝾。”有些人将其篡改为:“揽二乔于东南兮”,并被诸葛亮巧妙利用,改为“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其实,曹植在《铜雀台赋》中说的这“桥”,指的是铜雀台上的实际桥梁,而并非指东吴的两位美女——大乔和小乔。后来,诸葛亮将这两座桥解读为二乔,并以此激怒了周瑜,坚定了他要打赤壁之战的决心,最终取得了胜利。这场战役不仅打破了曹操统一天下的梦想,也可能间接影响了曹操没有废除曹丕,而立曹植为太子的决定。
至于曹操没有立曹植为王世子,是否与赤壁之战有关,至今我们无法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铜雀台赋》并没有给曹植带来幸运。
“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虽然铜雀台屹立了多年,但它象征的曹魏政权却未能长久。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直到唐代,大诗人杜牧还在感叹,铜雀台未能锁住二乔,却却锁住了曹植那一代英雄的壮志未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