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流传至今,仍然被人们所熟知。很多人都认为,空城计是出自《三国演义》,由罗贯中创作。但事实上,空城计的最早来源,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 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是司马懿的孙子。尽管他统一了中国,结束了三国时期的纷争,但人们对诸葛亮的崇敬却丝毫未减。在当时,诸葛亮凭借其卓越的才智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拥有了大量的粉丝。
其中有一位西晋人名叫郭冲,他是诸葛亮的忠实粉丝。为了更好地宣传和歌颂诸葛亮的伟大,郭冲写下了《条亮五事》这本书,书中列举了诸葛亮的五个不为人知的神奇事迹,旨在让世人更加敬仰诸葛亮。这其中第三条,就提到了空城计。 事实上,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正是根据郭冲的记载所改编的。故事的背景是诸葛亮当时驻扎在阳平,而城内的守军不到一万。然而,这时司马懿却带领二十万大军向阳平逼近。当司马懿的探子得知阳平守军不足,便认为这是一个抓住诸葛亮的好机会。 诸葛亮也得知了司马懿的来袭,但他却毫不慌张,依然保持冷静。为了迷惑敌人,他命令军营里的一切保持静默,停止一切活动。同时,他还下令将城门打开,让几个人站在门前扫地,好像没有准备应战。司马懿了解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他觉得这么大张旗鼓地开门,城里一定藏有伏兵。于是,司马懿选择带领大军绕山而退,这就是郭冲所描述的空城计。 不过,空城计的真实性受到了一些质疑。西晋的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一书中认为,《条亮五事》中的记载并不可靠,因此他并未采纳这些故事。后来,南朝的史学家裴松之在注释《三国志》时,也对《条亮五事》的内容进行了批驳,认为这些故事纯属虚构。 因此,虽然空城计的故事广为流传,但古代的历史资料中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诸葛亮曾亲自使用过空城计。然而,在三国时期,蜀汉的大将赵云确实曾使用过一种类似的计策,这一计策也被称作空营计,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战果。 公元219年,刘备在法正的建议下决定进攻汉中。夏侯渊在防守时被黄忠所斩,刘备因此士气高涨,准备与曹操一较高下。曹操得知刘备进攻汉中,也迅速派兵前来与刘备争夺。为了确保战争物资,曹操提前将大量粮草运送至北山。 黄忠认为这是一个掠夺粮草的好机会,于是向赵云请示,决定带队前去抢夺。赵云同意了黄忠的建议,并且与黄忠约定好了归期。然而,到了约定的时间,黄忠却迟迟未归。赵云决定亲自带领几十名骑兵出营寻找黄忠,结果在途中遇到了曹军的主力。 尽管曹军气势如虹,赵云依然毫不畏惧,他多次突破曹军的防线,一边突击一边后退。曹军阵型崩散,赵云成功突围,回到自己的营地。正当赵云返回营地时,他得知部将张著受伤,并被曹军围困,赵云再次带领骑兵冲入敌阵,将张著救出。 此时,曹军已逼近赵云的营地。部将们急忙想要关闭营门,但赵云阻止了他们,反而下令大开营门,让敌军看到他们的虚弱。他还命令部队将旗帜全部收起,让曹军产生了错误的判断,认为里面一定有埋伏。曹军因此开始撤退。 不过,赵云并没有急于撤走,而是下令击鼓助威,制造声势,同时用弩箭向退后的曹军射击。曹军顿时陷入恐慌,互相践踏,很多人甚至掉进了汉水中淹死。刘备听闻此事后,特意前来赵云的营中查看,看到赵云如此勇猛,赞叹道:子龙一身是胆。接着,刘备举行了庆功宴,赵云也因此被封为虎威将军。 赵云的空营计,既是智慧的体现,也是胆略的表现。通过这次计策,赵云不仅成功地吓退了曹军,还在曹军撤退时进行虚张声势,进一步制造了敌军的混乱。相比之下,赵云的空营计在运用上更为高明,尤其是在临时营寨这种不易防守的环境下,赵云的应变能力和勇气让人敬佩不已。 在这场与曹军的对抗中,赵云以一身之力,展现了他非凡的胆略和智慧,也让人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