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康熙是洪承畴的儿子这一论断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刚开始看到这个观点的时候我只是会心一笑,以为这只是一些网友的调侃,没想到愈演愈烈,让很多不明真相的网友信以为真。
官方很快辟谣,并且还拿出了DNA的证据,但依然阻止不了这些信息的传播,再这样下去,或许哪一天大模型都信以为真了。
洪承畴肯定不是康熙的父亲,如果轻易相信,那就太小看古代皇家的严密体系了。那么洪承畴投降清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难道真的是被孝庄的美色所诱惑?
纵观洪承畴的一生,在叠加明朝末年的政治环境,他投降清朝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三个。
范文程等降清汉人的示范
洪承畴不是第一个投降清朝的明朝将领,但却也有代表性,他的投降影响了后面一大批人,但洪承畴也是被其他人影响,史书中没有记载,但对洪承畴触动最大的还是范文程。
众所周知,清朝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其实他们实行的还是奴隶制,即使后来入主中原,政治体制已经成为封建制,但在思想上依然还是奴隶主的思想,大臣们都称奴才是最好的明证。
清朝建立初期,人口不多,人才更加稀缺,不得已接纳了很多汉人,在对待汉人的态度上,努尔哈赤的态度是不相信的,不过迫于当时的情况,他必须依赖汉人智囊团,范文程正是在家乡被努尔哈赤占领以后才投降的。
范文程对清朝的影响极大,清朝很多的国策、战略都是他主导的,清朝开国以后的很多规章制度,也都是出自范文程之手,所以他被视为文臣之首。
范文程还有个很重要的身份,他是范仲淹的后代,属于名臣之后。洪承畴在看到范文程作为名臣、忠臣的后代都投降了清朝,而且还被重用,这对洪承畴的触动非常大,从根基上就动摇了洪承畴的思想。
忠君报国意识淡薄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尤其是浙江、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历史课本上称这一时期为资本主义萌芽。经济的发达,让东南士绅们更加渴望财富,而忠君报国的思想相对淡薄。
其实这一时期的文人都有类似的想法,大名鼎鼎的浙江五不肖钱谦益、曹溶、吴伟业、龚鼎孳、陈之遴就是代表。而洪承畴出生于福建,周边也有充斥着类似的思想。导致洪承畴从小耳濡目染,忠君思想淡薄。
洪承畴不想死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这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治国理念。清朝的前身是后金,也是女真族,只是贵族不是同一个。宋朝与金朝、明朝与后金,多多少少有些轮回的意思。
洪承畴是个文臣,但他是可以带兵打仗的将领,在史书中并没有记载洪承畴有多贪财,但他惜死是肯定的。
面对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崇祯皇帝都以自杀明志,洪承畴被捕以后,嘴上喊着不投降,只求速死,但在行动上迟迟不见动作,虽然也进行了绝食,但并不彻底。
说到劝降洪承畴,就要郑重辟谣,史书并没有记载孝庄也就是电视剧中的大玉儿劝降。皇太极知道洪承畴的重要性,所以多次进行劝降,最后派范文程进行劝降。
范文程回来之后告诉皇太极一个细节:灰尘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都要拍掉,可见他没有必死之心。果然皇太极再次劝降,摆出礼贤下士的态度对待洪承畴,洪承畴果然投降了。
皇太极并没有重用洪承畴,只是以洪承畴作为示范给明朝的文臣武将看,清朝也会善待明朝士大夫,在洪承畴的影响下,投降清朝的文人武将很多。
乾隆时期编纂的《贰臣传》加上早期投降的有157人,这些人为清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但最后还是被列入贰臣行列,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