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总结的那个晚上,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心情十分沉重,便专门找到了陈赓。彭德怀一进门,没有打招呼,直接开门见山地对陈赓说:今天白天开会时,我差点就控制不住自己了。如果你再晚一点过来,我可能就发火了。
陈赓看到彭德怀的情绪,默默地给他倒了一杯水,然后坐到了他的对面,平静地说:老总,您的脾气确实需要调整,不能总是这么急躁。作为一名高级指挥员,批评时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一时气愤就口不择言。毕竟我们每个人肩负着重大责任,批评也需要考虑情绪和方式。 彭德怀听后,沉默了一会儿,点了点头,接受了陈赓的建议:你说得对,我的情绪确实需要控制。希望你能代表我去和王近山、韦杰沟通一下,帮我向他们道个歉。毕竟我们都是为国家奉献,战场情况变化莫测,带兵打仗也不是件容易事,我刚才的批评过于激烈。 临走时,彭德怀交给陈赓一个重要任务,他希望陈赓亲自去和王近山、韦杰谈谈,安慰他们不要过于自责,并告诉他们,三兵团依然受到志愿军团党委的信任,自己与他们之间并没有私人恩怨。三兵团毕竟是经历过无数战斗的部队,关键时刻依然能够打胜仗。彭德怀补充道。 陈赓听后马上表示:我明天就去安排这件事,请您放心。三兵团的指挥员们,无论是在战斗决心上,还是在执行力上,都没有任何动摇,我们一定会完成任务,打好接下来的战斗。 那么,彭德怀和陈赓讨论的具体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彭德怀要亲自找到陈赓,让他去做王近山和韦杰的思想工作呢?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三兵团60军180师的失利。这场失利给该师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几乎一半的官兵阵亡,成为志愿军进入朝鲜作战以来最为惨痛的一次战斗失利。 为了总结这次教训,彭德怀亲自主持了会议。会议开始前,彭德怀注意到王近山迟迟未到,于是便询问三兵团政治部主任为什么缺席。主任回答说:王近山因担心受到批评,害怕面对您的责备,所以没有敢来开会。听到这个答案后,彭德怀的心情变得有些不快,但会议已经开始,他还是决定继续召开。在会上,彭德怀提到180师的失败,随着话题的展开,他的情绪越来越激动。由于王近山没有出席,彭德怀的怒火转移到了60军军长韦杰身上,严厉批评他下达命令不及时,导致180师指挥混乱,士气低落,最终造成惨败。 作为指挥官,韦杰深知自己在作战指挥上存在不足,默默地坐在那里,低头接受批评。然而,彭德怀的批评越来越激烈,情绪也愈发失控。会议气氛变得紧张,洪学智内心有些焦虑,他担心彭德怀的情绪继续失控,会影响到大家的士气。可是,洪学智也知道,若此时贸然劝阻彭德怀,只会激怒他,反而可能带来不良后果。正当气氛愈加紧张时,陈赓走了进来,他坐在门口静静地听着会议。 洪学智突然灵机一动,走到门口低声向陈赓请教:能不能劝劝老总,别再这么火了,继续这样下去可能会影响士气,也担心会破坏大家的团结。 陈赓听后,立刻明白了其中的隐忧,他沉思片刻,决定采取行动。当彭德怀依然气愤时,陈赓突然站起来,微笑着对彭德怀说道:老总,吃饭时间到了,咱们先吃饭再说吧。彭德怀愣了一下,虽然心里有些不悦,但看到时间确实到了用餐时间,便决定暂时停下。于是,他宣布大家先去吃饭,会议暂时休息。 就这样,陈赓巧妙地化解了眼前的紧张局面,成功缓解了彭德怀的怒气。实际上,陈赓深知彭德怀的性格,知道他直率、冲动,当心中不满时很难抑制情绪,但这并非出于恶意,而是他的一贯性格。作为一名指挥员,陈赓也深知士气的重要性,尤其在这种关键时刻,士兵们的士气直接决定战斗的胜败。 事后,彭德怀在反思中认识到自己在会议上的情绪过于激烈,尤其是在批评韦杰时,语气失控。他意识到,180师的失败并非单纯是韦杰个人的责任,而是整个指挥系统的问题。因此,彭德怀决定让陈赓去和王近山、韦杰沟通,缓解他们的压力,鼓励他们吸取教训,继续努力打好接下来的战斗。毕竟,志愿军团党委依然信任三兵团。 彭德怀虽然脾气火爆,但在处理具体问题时,他又展现出了细致与耐心。这种结合了刚毅与柔和的领导风格,既是他个人的特点,也值得大家学习和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