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共有13位丞相。这13位丞相分别是:卫绾、窦婴、许昌、田蚡、薛泽、公孙弘、李蔡、庄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和田千秋。其中,大多数丞相的结局都不太好,像窦婴、刘屈氂、公孙贺、李蔡、庄青翟和赵周等人都遭遇了不幸。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一位特别的丞相——卫绾。卫绾从一个普通的车夫一路晋升为丞相,最终得到了善终,这样的经历堪称智者的典范。 卫绾(?-公元前131年),是代郡大陵(今山西文水县)人。大家都知道,汉文帝刘恒在即位前被刘邦封为代王,卫绾正是在刘恒的封地内生活的。因为擅长驾驭马车,卫绾得以侍奉汉文帝,并逐渐积累功绩,最终升任中郎将。虽然身份和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卫绾始终保持谦逊、敦厚的性格,从不骄傲自满,也没有其他私心杂念。
汉景帝还在太子时期,有一次召集宫中的近臣宴饮,卫绾因病未能赴宴。汉文帝临终前,曾嘱咐汉景帝要好生对待卫绾。但当汉景帝即位后,却没有太过重视卫绾,或许是因为他对卫绾有所不满。所以,卫绾在这个时期更加小心谨慎,处理事务也愈发认真。 有一次,汉景帝前往上林苑,命卫绾作为护卫和他同乘一车。回宫后,汉景帝问卫绾:你知道为什么能和我同乘一车吗?卫绾谦虚回答:我只是代郡的一个车夫,侥幸因功升任中郎将,实在不知道为什么。接着,汉景帝问卫绾:当时我召你时,为什么不来?卫绾回答:我当时生病,实在抱歉。汉景帝随即赐给卫绾一把剑,卫绾却回答:先帝已经赐了我六柄剑,我不敢再接受赏赐。汉景帝反问:剑是容易被拿去交换的,难道你独自保留了这六柄剑?卫绾答道:是的,都保存着。最终,汉景帝让人取来查看,六柄剑都还在鞘中,根本没有使用过。由于卫绾的诚实与忠诚,汉景帝不仅放过了他,还重新信任并重用了他。 根据《史记》等史料记载,卫绾的下属有过失时,他总是为下属遮掩,并且从不与他人争执。而当自己有功劳时,总是谦让给他人。汉景帝得知此事后,认为卫绾清廉忠诚,于是任命他为河间王刘德的太傅。刘德是汉景帝的第二子,母亲为栗姬。 在吴楚七国之乱爆发时,朝廷命令卫绾担任将军,带领河间王麾下的兵力讨伐叛军。七国之乱平定后,卫绾因战功升任中尉。从这个角度来看,卫绾不仅有军事才能,他的全方位能力也非常出色。而且,他从不张扬,始终谦逊低调。 公元前150年,汉景帝七年正月,因母亲栗姬失宠,刘荣被废为临江王。当时,汉景帝还杀了太子的外家亲戚栗卿等人。而卫绾辅佐的河间王刘德,正是栗姬的儿子,本应遭到捕杀。然而,由于卫绾年老德高,汉景帝不忍心动他,最终决定让他告假返回家乡。 最后,在废掉刘荣后,汉景帝立胶东王刘彻为太子。为了为刘彻挑选合适的老师,汉景帝召回卫绾,任命他为太子太傅,并升任为御史大夫。五年后,卫绾替代桃侯刘舍成为丞相。担任丞相后,卫绾始终恪守本分,没有做出任何不当行为,也没有给皇帝带来任何麻烦。 从这一点来看,卫绾的做法可谓极具智慧。丞相是百官之首,势必会引起皇帝的猜忌。如果丞相高调行事,可能会引发功高震主的局面。但卫绾恰恰相反,低调行事,尽职尽责,既没有给皇帝带来压力,反而赢得了信任与尊重,受到了许多赏赐。 公元前141年,卫绾担任丞相三年后,汉景帝去世,汉武帝继位。由于当时窦太后实际上掌握了大权,并且强烈反对任何形式的改革,汉武帝却锐意进取,开始着手进行一系列的变革。他下诏广泛征召贤良方正之士,其中卫绾提出了要罢除法家和纵横家学派的学者的意见。虽然卫绾并没有直接提出罢黜百家的说法,但这一观点仍然引发了窦太后的不满。几个月后,卫绾因故被免去丞相职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卫绾的免职恰恰是他成功脱离了窦太后和汉武帝之间的权力斗争,从而获得了善终的结局。这也可以看作是卫绾深思熟虑、懂得自保的智慧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