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正始十年(249年),权力最大的辅政大臣曹爽陪伴魏少帝曹芳前往洛阳城外的高平陵祭扫魏明帝曹叡。趁着曹爽外出的机会,之前一直被排挤且装病待命的太傅司马懿突然出手,迅速控制了京城。随后,司马懿背弃誓言,在曹爽投降后不顾洛水之誓,将其处死并满门抄斩,从此完全掌握了曹魏的军政大权,这一事件史称高平陵之变。
在这场影响了曹魏乃至整个天下格局的关键事件中,有一个人物值得特别关注,他就是蒋济。蒋济被曹操视为心腹,深受曹家三代帝王的信任,尽管他曾多次接管大将曹仁的兵马,后来还取代司马懿出任太尉,但他并不像其他曹魏重臣那样广为人知。蒋济虽然是曹魏政权中的重要人物,但在高平陵之变中,他却帮助司马懿劝降曹爽,最终间接导致了曹魏的灭亡。 蒋济生于东汉末年的九江郡平阿县,今天的安徽省怀远县一带。年轻时,他曾担任九江郡的计吏和扬州别驾等职务。在赤壁之战后,曹操遭遇惨败,不得不紧急北撤。此时,孙权趁机派兵进攻防守薄弱的合肥。曹操显然无力支援,眼看合肥就要失守,蒋济却挺身而出,他假称曹操已经派出四万大军前来支援,并通过三位使者将这一假消息送往合肥。 如蒋济所预料,两个使者被东吴俘虏,而蒋济编造的虚假消息被孙权信以为真。结果,孙权决定撤军,合肥得以保住。次年,曹操召见蒋济,对他保护合肥的功绩表示赞赏,并询问他是否应将淮南百姓迁移到中原,以免东吴占领淮南后得到这些百姓的劳动力。蒋济反对这一提议,他认为百姓依恋故土,强行迁移只会引起恐慌和不安。 然而,曹操并未采纳蒋济的建议,结果淮南的十余万百姓因恐惧而逃向东吴,曹操不得不掩饰这一失误,对蒋济开玩笑说:本但欲使避贼,乃更驱尽之。后来,曹操封蒋济为丹阳太守,之后又让他回到了熟悉的扬州别驾岗位。曹操非常信任蒋济,曾有官员弹劾他谋反,曹操自信地表示: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发动北伐,取得了令曹操十分忧虑的战果,曹操甚至打算迁移汉献帝避其锋芒。然而,司马懿和蒋济坚决反对,他们认为应该联合孙权来共同对付关羽。曹操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关羽果然在东吴的偷袭下兵败身死,襄樊之围得以解除。次年,曹操病逝,曹丕继位成为魏帝,蒋济被任命为散骑常侍。黄初三年(222年),曹丕亲自发起大规模攻吴,蒋济随大将军曹仁一起参与进攻濡须口。在前线,蒋济假装进攻羡溪,成功诱使东吴的朱桓分兵支援,曹仁趁机直接攻击减弱了兵力的濡须口。为了进一步取得战术优势,曹仁又看中了濡须口旁的一座小沙洲,但蒋济指出,东吴的战船仍然驻扎在上游,若贸然进攻这个沙洲,必定是自取灭亡,风险极大。 然而,曹仁不听蒋济的劝告,坚持进攻,结果导致了惨败,曹仁最终因忧郁而死。曹仁死后,曹丕任命蒋济为东中郎将,接管了曹仁的兵马,回朝后又封他为尚书。曹丕驾崩后,曹叡继位,蒋济被封为关内侯。后来,曹休在石亭之战中的轻率冒进导致惨败,而蒋济早前曾警告他但未被采纳,最终他因此升任为中护军。 蒋济未曾停下劝谏的脚步,直言进谏,劝曹叡任用更多的贤臣,而不要过度依赖身边的近臣。曹叡读了他的奏章后,极为赞赏,并将他升封为护军将军、散骑常侍。但曹叡却不听蒋济的劝告,坚持让田豫等将领攻打辽东的公孙渊,结果如蒋济所预料,最终一无所获。曹叡去世后,年仅七岁的曹芳继位,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 在曹爽的排挤下,司马懿表面上被升为太傅,却失去了实权,原本的太尉职位则由蒋济接任。曹爽一人独揽大权,手下的丁谧、邓飏等人对法度乱改,蒋济因其行为不满,开始与司马懿暗中商议,计划推翻曹爽。 蒋济原本的意图只是推翻曹爽,以维持曹魏政权的稳定,而司马懿的目标却是取而代之。最终,在高平陵之变中,蒋济帮助司马懿劝曹爽投降,但他未曾预料到司马懿会背信弃义,竟然将投降的曹爽全家斩杀。蒋济一生提出过许多明智的建议,却始终未能被采纳,晚年因愧疚和忧虑而去世,令人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