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咱看古装剧的时候,常能着见这么个镜头:有人急着用钱,慌慌张张把身上的棉袄、皮袍扒下来,往当铺柜台上一递,嘴里还念叨 “掌柜的,您给看看,这能当多少?” 搁现在人眼里,这操作有点难理解 —— 衣服咋还能换钱?可在古代,这事儿稀松平常,典当行就跟现在的 “应急钱包” 似的,是古人缺钱时的救命稻草!今儿个咱就用天津话,好好唠唠古代当铺的那些门道,从秦汉到明清,看看这行当有多火,里面的讲究又有多逗,保证让您听得津津有味!
一、典当行的 “成长史”:从秦汉萌芽到明清 “遍地开花”
要说咱中国的典当业,那历史老鼻子长了,早在秦汉时期就有苗头了!那会儿人要是急着用钱,就拿点家里的值钱玩意儿,找专门做这买卖的人换钱,虽说规矩没那么全,但也算开了典当的头。到了魏晋南北朝,这行当慢慢火起来,不少商人瞅着这买卖能赚钱,都跟风开起了 “当铺铺子”。
再往后到了唐代和五代,典当业算是熬出了头,越来越成熟 —— 不仅有了专门的店铺,还定了不少规矩,比如怎么估价、怎么写当票,都有讲究。可要说最鼎盛的时候,还得是明清两代!您知道不?康熙三年(1664 年),全国的当铺数量就超过两万家了,到了乾隆年间,更是达到了 18075 家,这数量搁现在,比咱身边的便利店还多!“康乾盛世” 那会儿,不管是京城的繁华大街,还是地方上的小县城,都能瞅见挂着 “当” 字招牌的当铺,热闹得不行!
而且这行当还特别赚钱,连大贪官和珅都盯上了!《和珅犯罪全案》里写着,和珅被抄家的时候,光他经营的当铺就有 75 家!您想啊,和珅啥赚钱的买卖没做过?能看上当铺生意,足见这行当的利润有多高,简直是 “一本万利” 的买卖!到了明朝末期,典当更是成了老百姓生活里的常事儿,谁家没个急用钱的时候?拿点东西去当铺换钱,比跟人借钱还方便,也不用看人脸子。
二、当铺的 “外在讲究”:高围墙、大 “当” 字,隐私安全都兼顾
古代的当铺,光从外面瞅就特有辨识度!一般都开在热闹的商业街区,门口挂着个老大的 “当” 字招牌,红底黑字,老远就能看见,就跟现在的广告似的,吸引路人驻足。而且当铺的围墙都修得特别高,您知道为啥不?一来是防贼 —— 当铺里放的都是别人当来的值钱玩意儿,金银珠宝、字画古玩啥的,高围墙能防小偷翻墙;二来是保护顾客隐私,毕竟去当铺当东西不算啥光彩事儿,要是被熟人瞅见,多没面子!高围墙一挡,别人就瞅不见里面的人了,想得还挺周到!
走进当铺里头,最显眼的就是那个高约 1.5 米的柜台,比正常人的腰还高!顾客要当东西,得把抵押物举得高高的,才能递到掌柜面前。为啥把柜台做这么高?有人说这是为了显气派,也有人说这是掌柜的 “小心思”—— 柜台高了,顾客得仰着头说话,气势上就矮了一截,掌柜的估价时也能更占主动,不得不说,古人做生意还挺有 “套路”!
三、当铺的 “运作门道”:当票像 “密码本”,估价藏 “小心机”
古代的当铺,本质上就是个 “抵押贷款机构”,您拿东西来抵押,掌柜的给您钱,等您有钱了再把东西赎回去。不过这过程里的讲究可不少,咱慢慢唠!
首先是当票,这玩意儿就跟现在的借款合同似的,顾客当完东西,掌柜的会给一张当票,上面写着当的啥东西、给了多少钱、啥时候到期。可这当票上的字,一般人还真看不懂 —— 全是草书或者简化字,跟 “密码” 似的!为啥这么写?就是为了防止有人篡改或者伪造,毕竟当票是赎东西的凭证,要是被人动了手脚,麻烦可就大了!
而且当票上还会详细写典当物品的 “缺点”,不管东西多新多好,都得挑点毛病写上。比如一件看着挺新的皮袄,会写成 “光板五毛”,意思是皮板不太好;一件棉袄,会写 “虫咬鼠咬”,哪怕没被咬过,也得这么写;就算是块金表,说不定也会写成 “破铜表”!您别觉得掌柜的故意找茬,其实这是为了防止以后出纠纷 —— 要是东西在当铺存放期间坏了,掌柜的就能拿当票上的记录说事儿:“您看,当初当的时候就有这毛病,可不是我们弄坏的!” 这小心思,想得还挺长远!
再说说估价,一般情况下,当铺给的钱不会超过物品本身价值的一半。比如一件值 10 两银子的棉袄,掌柜的最多给 5 两,有的甚至只给 3 两!为啥给这么少?一来是掌柜的怕吃亏 —— 万一顾客到期不赎,东西砸在手里,得保证能卖个好价钱;二来是为了赚更多利息。而且估价的时候,当铺的 “头柜”(就是负责估价的掌柜)会大声喊出物品的种类、颜色、价格,比如 “羊皮袄一件,八成新,当银三两!”,一边喊一边写当票,生怕旁边人听不见似的,这也是当铺的老规矩了。
顾客拿到钱和当票后,得在约定的期限内赎东西,要是到期没赎,这东西就成了 “死当”,归当铺所有了。当铺想咋处置就咋处置,能自己用,也能拿出去卖,不少当铺就是靠卖 “死当” 的东西赚了不少钱!
四、当铺的 “经营范围”:啥都能当,还兼做买卖
您别以为当铺只收贵重东西,其实啥都能当!从金银珠宝、古玩字画,到家具、农具、棉袄,甚至连锅碗瓢盆都能当,几乎无所不包!不过最常见的还是衣物和首饰,毕竟这些东西轻便,也好存放。衣物的种类也多,棉质、毛料、丝绸、毛皮、麻布的都有,掌柜的会根据材质和新旧程度估价 —— 皮袄最值钱,其次是棉袄,单衣就便宜多了。
有些当铺还不爱收字画,为啥?因为字画这东西不好估价,要是碰到赝品,掌柜的就亏大了!而且字画容易受潮、虫蛀,存放起来也麻烦,所以不少掌柜的都不愿意收。
除了收东西当钱,很多当铺还兼做买卖,尤其是 “死当” 多的时候。比如以前有个聚丰当铺,就专门发广告:“本当自出售:细毛皮货、钟表字画、珠宝古玩、绸缎呢绒、四时衣服,便宜非常。” 您看,啥都卖,而且价格比外面的店铺还便宜,不少老百姓都爱去当铺买东西,既能淘到好货,又能省钱,一举两得!
当铺里的东西存放也有讲究,贵重的首饰会放在专门的首饰房,锁得严严实实的;普通的衣物、家具就放在普通仓库里,还会分类摆放,免得乱得找不着。而且当铺里还有不少 “行话”,外人根本听不懂 —— 比如把袍子叫 “挡风”,裤子叫 “又开”,狐皮叫 “大毛”,金器叫 “金刚箍”,古画叫 “彩牌子”。要是您不懂行话,去当铺当东西,掌柜的跟您说 “您这‘挡风’能当五两”,您说不定还得愣半天,不知道他说的是啥!
五、当铺的 “小套路”:防顾客 “比价”,有妙招
别看当铺掌柜的和气,其实心里的 “小算盘” 打得精着呢!要是顾客对估价不满意,想拿着东西去别家当铺问问,掌柜的就会用点 “小技巧”,让别家当铺知道这东西已经在这儿当过了。比如把衣物的袖子反折一下,或者在衣角缝个小记号;要是金器,就用试金石轻轻擦一下,留下个小痕迹。
等顾客拿着东西去第二家当铺,掌柜的一瞅这些记号,就知道这东西已经被估过价了,一般也会给个差不多的价钱,不会比第一家高多少。这样一来,顾客就算跑遍全城,也很难拿到更高的估价,最后还得回到第一家当铺,掌柜的这招 “釜底抽薪”,真是绝了!
六、棉袄为啥成 “热门典当物”?棉花稀缺,件件是 “宝贝”
在古代,最常见的典当物除了首饰,就是棉袄了,尤其是在冬天,不少人急着用钱,就把身上的棉袄脱下来当掉。您可能会问,棉袄有啥值钱的?搁现在确实不算啥,可在古代,棉花可是稀缺货!
唐宋之前,能穿上棉衣的人都算家境不错的,大多数老百姓只能穿麻布衣服,或者用乱麻填充的 “简易棉袄”,保暖效果差得很。对贫困家庭来说,一件棉袄就是家里的 “宝贝”,要是急着用钱,只能把棉袄当掉,等有钱了再赎回来。元代以后,棉花种植慢慢普及了,老百姓的生活好了点,可生产力水平低,棉花还是不够用,棉衣的产量也有限,一件棉袄依然很值钱。
就拿皮袄来说,那可是 “硬通货”,一件好的皮袄能当不少钱,比棉袄值钱多了;棉袄次之;单衣就便宜多了,有时候只能当几文钱,够买几个馒头的。所以在冬天,当铺里的棉袄、皮袄特别多,掌柜的也乐意收,因为这些东西容易存放,也容易卖掉,不怕砸在手里。
七、名人也爱 “当东西”:杜甫当衣换酒,李清照当物收藏
您别以为只有老百姓才去当铺,不少名人也常去当东西!唐代大诗人杜甫,就常在诗里写自己当衣服的事儿,比如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意思是每天下班都去当铺当春衣,换了钱就去江边喝酒,日子过得挺潇洒!
白居易也在《自咏老身示诸家属》里写过,自己老了之后,常把衣服当掉换钱买药,可见即便是大诗人,也有缺钱的时候,只能靠典当度日。宋代的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妇,更是当铺的 “常客”—— 他们俩都爱收藏字画、古玩,可家里的钱有限,经常把衣服、首饰当掉,换了钱去买字画,有时候为了一件好字画,甚至会把身上的皮袄都当掉,这份对收藏的热爱,真是让人佩服!
从这些名人的经历就能看出来,典当在古代可不是 “丢人的事儿”,而是一种很常见的应急方式,不管是老百姓还是士大夫,都离不开它。
八、典当业的 “落幕”:洋布涌入,棉袄不值钱了
到了晚清,随着洋布等廉价织物大量涌入中国,普通百姓的衣服成本越来越低,一件棉袄、单衣也不值钱了,典当衣物的价值也跟着下滑。以前一件棉袄能当几两银子,后来只能当几文钱,掌柜的也不愿意收了。
慢慢的,典当业开始走下坡路,尤其是民国以后,银行、钱庄越来越多,老百姓急着用钱,更愿意去银行贷款,而不是去当铺当东西。再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典当业慢慢消失在了时光里,只留下一些老店铺、老当票,成了历史的见证。
家人们,唠完古代当铺的故事,您是不是觉得特别有意思?原来古人缺钱时还有这么个 “应急妙招”,当铺里的门道也这么多!从秦汉的萌芽,到明清的鼎盛,再到晚清的落幕,典当业见证了古代社会的变迁,也反映了古人的生活百态。要是您在古代,急着用钱的时候,会把家里的啥东西拿去当呢?欢迎在评论区聊聊,咱再接着唠古代生活的那些好玩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