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底医学传薪火,求索海外铸基石
饶毅在江西南昌长大,1962年出生,家里就是干医学的行当,父亲饶伟华早年从上海第一医学院研究生毕业,下乡支了几年的医,回城后在当地建起第一个ICU,那在当时江西算新鲜事。
叔叔饶厚华搞药剂师,家里常有这些话题绕着转,让他从小沾上科学味儿。那年代条件有限,但他没少下功夫,1978年高考刚恢复第二年,他就高中一毕业,咬牙切齿考进江西医学院,读临床医学,五年本科到1983年毕业,基础打得稳稳的。
接着他没停步,1983年进上海第一医学院读硕士,专攻生理学,1985年学位到手。那时候中国医学跟国际接轨还差口气,他觉得得出去瞧瞧,就申请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学神经科学,1991年博士毕业。
出国那会儿手续繁琐,他一步步过关,到了那边实验室设备齐全,研究神经发育啥的,论文发得勤。博士后去哈佛,1991到1994年,参与项目,积累不少。1994年转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从助理教授起步,一路升到教授,带学生,搞实验,成果实打实。
2004年他跳槽西北大学医学院,当神经科教授,拿下终身教职,美国绿卡也顺带来了。生物学圈里,他算有分量,分子神经生物学研究做得细,发表文章影响力不小。
但他没在美国扎根太深,常回国开会交流,2000年代初就觉得中国机会多。2007年45岁头上,他辞掉西北大学位子,全职回北京大学,当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这步走得响,学术界议论纷纷,好些学者跟着他回国,掀起海归小浪潮。
海外那段日子,让他见识广,回来后直接上手高强度工作,建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推脑科学研究所。2011年他还正式放弃美国国籍,专心国内事。
直面潜规则风波,落选院士守底线
饶毅回国头几年,很快就摸到国内学术脉络,科研经费批复常绕不开人情世故,酒桌上定事儿成常态。他对这套看不顺眼,尤其亲眼瞧见老院士围着处长赔笑脸,就直言这是丢份,科研该凭实力走,不该低头哈腰。
这话他在博客上提过,觉得关系文化拖后腿,影响真本事发挥。2010年,他和施一公联手,在《科学》杂志发文《中国科研文化》,点出基金分配不透明,潜规则多,靠拉关系拿项目,呼吁改体制。
文章一出,圈里炸开,有人拍手叫好,有人私下嘀咕,觉得戳痛点。饶毅没含糊,继续发声,项目审核时虽遇卡壳,朋友圈子有点凉,但他照旧埋头研究。
这批评有针对性,不光说坏处,还提建设路径,推动基金评审公开化。中国科研经费那几年年增20%以上,他觉得钱不是问题,关键是花对地方,别让庸才挡道。
2011年院士增选,他和施一公报名,俩人背景硬,施一公从普林斯顿回来,论文引用高,本是热门,结果第一轮就落榜。
他公开暗示评选对海归背景有倾斜,干脆宣布今后不参选中科院院士。这事闹大,媒体跟进,公众质疑公平性,他也没退让,坚持底线。落选不是实力差,他的神经生物学贡献明摆着,而是先前文章触利益,票数吃亏。
但他没纠缠,转头专注脑科学,建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当所长。2013年卸北大生科院院长,说职位别绑手脚,得让改革深水区走。
创办大学破旧局,卸任校长续新程
饶毅卸院长后,没闲下来,2015年和施一公、钱颖一、潘建伟、陈十一、张勇他们六个,发起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瞄准民办高等教育。这基金会起步小,但野心大,2016年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挂牌,他出力招聘人才,建实验室。
2018年西湖大学正式成立,中国首所民办研究型大学,他当创校校董会成员、副校长,模式借鉴国外,强调学术自由,吸引海内外教授。现在西湖大学本科生超千,研究成果多,他早年参与筹建,帮定调子,跨学科脑科学、生物啥的。
大学跑起来后,他继续推,2020年对话王鸿飞,谈科学怎么做,有独到见解。2019年6月,他转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接棒后改革行政,国际合作上台阶,2023年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研究所,扩展医学研究。
任职六年,他超龄三年才卸,2025年3月因年龄原因下台,吉训明接任。这人事变动学术圈议论多,他回应说不能一人天下,得让新人上。卸任后没消停,6月在《自然》杂志专访,谈中国生物技术潜力,说美国政策犹豫反倒帮中国成超级大国,预测2035年后诺奖多。
这后半段从创办西湖到首医校长,再到卸任续干,逻辑连贯,有内涵在推体制创新。西湖大学这些年教授水平超清北国际,他贡献在人才机制上,没虚荣,实打实帮国家育人。
中国科研环境比十年前规范,他这样的直言者和实干家,功劳实。接地气说,学术圈关系少不了,但他守底线,推动清明长远好。总的看,饶毅一生从医学家底,到海外铸石,直面风波守线,创办新局续程,一路对中国科学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