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队一级编制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的一个核心军事结构。尽管1948年部队的番号进行了统一,原本的纵队改为军,纵队司令也改称为军长,但许多人仍然误以为纵队的级别与军级相当,实际上这种看法并不完全准确。 纵队这一编制,源于民国时期的非正规编制。所谓非正规编制,指的是与正规编制相比,缺乏明确规定的兵员、武器装备、军饷和补助的编制。正规编制下的部队,人员和装备都有清晰的标准,并由政府提供正规军饷;如果不是正规编制的部队,则只能自己解决军费问题。
以民国时期为例,一个标准的正规师编制为12,500人,无论什么时候清查,编制人数都应该保持在这个数字。当然,实际人数可能会超过这个数字,因为需要补充兵员。然而,在战争时期,由于损失较大,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补充,正规编制的实际在编人数有时会减少到几千人,甚至更少,这使得正规编制的兵力标准失去实际意义。 在中原大战期间,为了拉拢不同的军阀势力,蒋中正采用了路军编制。路军并没有固定的概念,通常指的是一个大区域内的所有武装力量,编制差异较大。例如,河南的旧军阀张钫原本并没有部队,但蒋中正直接任命他为第二十路军总指挥。张钫利用这一名头收编了自己的旧部,组成了十几个纵队,对外称为第二十路军第XX纵队。 中原大战后,国军开始实施统一的正规编制,路军被改编为集团军,纵队改编为师,支队变为旅,大队变为团或营,中队改为连,小队则为排,分队则是班。正规编制与非正规编制的关系可以简单对照为:路军(即集团军)、纵队(即师)、支队(即旅)、大队(即团或营)、中队(即连)、小队(即排)、分队(即班)。 1937年8月,红军开始改编为八路军,并设有三个正规师(两旅四团)。当时国军要求八路军改番号为第十八集团军,但是八路军的三个正规师升级为军的提议被拒绝,因此八路军一直沿用原有的番号。随后,八路军进入抗日战场,并将各地的抗日武装整编。例如,山东的抗日武装整编为山东纵队,之后八路军派出129师副师长徐向前接管,将山东纵队纳入八路军建制,改称八路军第一纵队。这是红军首次使用纵队这一编制。 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不仅下辖三个正规师,还包括五个纵队:第一纵队(司令员徐向前)、第二纵队(司令员左权)、第三纵队(司令员吕正操)、第四纵队(司令员肖克)以及第五纵队(司令员黄克诚)。 1941年,八路军的主力部队开始进行地方化,按照这种改革,主力部队为核心,组建二线部队和预备部队。例如,129师成立了晋冀鲁豫军区,386旅则成立了二级军区——太岳军区,太岳军区下辖的部队包括主力部队(386旅)、二线部队(新编第1旅)和预备部队(新编第2旅)。 抗战胜利后,面对国民党的围攻,晋冀鲁豫军区开始组建野战军,军区下属的冀鲁豫、冀南、太行、太岳四个二级军区分别组建了冀鲁豫纵队、冀南纵队、太行纵队和太岳纵队,后来这些纵队被分别改编为第一纵队、第二纵队、第三纵队和第四纵队。 在解放战争时期,纵队是由二级军区组建的野战部队,二级军区如果失去原有纵队,会重新组建新部队。然而,兵员不足时,二级军区无法组建完整的野战纵队。例如,某些解放战争中的纵队,原本下辖三个旅的编制,因兵员不足只能勉强组建两个旅。山东军区原本由115师负责,经过重组后,115师成为了新四军的一部分。解放战争初期,由于八路军的旅和平级的师相比编制较小,山东军区的旅被升级为师,以便于指挥。 到了解放战争的后期,随着各野战军的纵队不断补充,纵队的规模逐渐增大。1948年11月,解放军统一了部队的番号,纵队改为军,但此时各个野战军的纵队差距明显。第四野战军得到了大量补充,纵队普遍下辖四个满编师,总人数约为5万人;第三野战军的纵队下辖三个满编师,总人数约为3万人;第二野战军因未得到及时补充,纵队下辖三个旅及少数两个旅,总人数约为2万到3万;第一野战军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部队补充不足,纵队下辖两个旅,最终编制只有约1万人。 纵队的编制由二级军区决定,每个二级军区通常会组建多个纵队。多个纵队可以合编为兵团,兵团的司令一般由第一纵队的司令担任。根据时间和编制的变化,第二次组建的纵队司令往往会授予上将或中将军衔,而第三次组建的纵队司令则多为中将或少将。例如,贺晋年和钟伟都属于第三次组建的纵队司令,因此他们获得少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