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史上,有两个罕见的大乱世:魏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果从永嘉之乱开始算起的话,到唐朝开启长达三百年的长寿王朝为止,前后跨度长达3个世纪左右。而五代十国则只是持续了五十多年。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两次大乱世的时间周期不一样?
1、周期的计算
其实我个人觉得,魏晋南北朝的乱世,和五代十国的乱世,其实并不是3个世纪和半个世纪的差距。
个人觉得,魏晋南北朝的乱世应该从东汉后期的黄巾起义开始计算,到唐朝统一天下为止。这前后大约相差4个世纪左右;而五代十国的乱世也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安史之乱后,唐廷和藩镇的对峙逐渐演化:一开始是唐廷能够压制住藩镇,但是黄巢起义以后(晚唐)唐廷开始无力压制藩镇。最新藩镇踢掉唐廷,开始军阀混战——于是五代十国时期开始。五代十国时期虽然也有皇帝。但是宋朝的史学家认为,不过是一群乱臣贼子而已。
如果从安史之乱开始算起,到北宋建立,这一乱世差不多也是2个世纪。
当然,不论是哪个算法,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魏晋南北朝的乱世比五代十国要漫长很多。
而对于这个差别,我个人觉得,背后的原因就在于统一的主导力量,是否能胜任统一事业的差异。
2、东晋十六国的乱世
其实中国古代史上经历过多次分裂:原因无他,几乎每逢王朝后期,都会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然后有个雄主在乱世中出现,结束分裂,完成统一。所以古人把这个总结为一段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只不过,雄主什么时候出现,是无法预测的。也许乱世很快结束:比如新莽崩溃后,刘秀很快完成了统一局面。但也许需要几百年后才出现。比如东汉末年的一系列战乱,在李世民时代才真正结束(按:隋朝的统一也是昙花一现)。
个人觉得,造成这样变量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两点:
第一,是否有雄主具备这样的能力;
第二,条件是否成熟。
而这两点,是缺一不可的。
比如在东晋十六国时期,石氏赵国(十六国之后赵)的石虎、苻氏秦国(十六国之前秦)的苻坚,在军力方面都具备优势:石虎算是当时是数一数二的军事家(按:我本人痛恨此人的残暴,但不否认此人的军事才干),苻坚也曾一度统一中国北方和巴蜀地区。他们俩人都是雄主,但是,不论是石氏赵国还是苻氏秦国,都没能解决民族矛盾和权力分配的问题,所以石虎死后,石氏赵国就解体了。而苻坚南征东晋失败也导致秦国崩盘。
而东晋方面也有过桓大司马这样的英雄豪杰打算统一天下,但是,因为世家的压力,权贵的扯皮和不支持,最终东晋始终没能统一天下。
南北朝的具备不过是东晋和十六国的翻版:刘裕的和拓跋焘,都面对类似东晋和十六国类似的局限。
所以,这种均衡局面,直到杨坚出现,才短暂被打破:天下短暂统一。但杨坚死后没多久,天下又动乱起来。
3、五代十国的情况
再说中唐以来的情况。
中唐以后,唐廷虽然无法消灭河北藩镇的割据,但节制主流藩镇的能力还有。而晚唐以后,武夫当家,天下开始战乱。当然这期间也出现过李嗣源这样的雄主打算一统天下。但是因为武夫不具备治国能力,也无法在制度上杜绝藩镇割据。所以李嗣源没有解决这一切。
这一切结束的希望其实是从郭氏周朝(五代后周)开始的。郭威和柴荣父子励精图治。柴荣在位期间,从南唐手里夺取大片土地,在周朝境内与民休息,鼓励生产。并且,不论是周朝还是宋朝,都不存在民族冲突和权力分配的大问题。所以,雄主有了,就差条件完全成熟了。
所以,赵匡胤当皇帝以后,宋朝开始了局部统一战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