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和魏国的立场都能够理解。吴国希望借此次战役重新夺回荆州,而魏国则期望借此机会除掉强敌关羽。因此,双方都很愿意向关羽发起攻击。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蜀汉方面的情况。 关羽,字云长,性格上“善待士兵”,但对士大夫则显得有些骄傲,这与他的三弟关平截然不同。关平为人谦和,能与上层官员和睦相处。因此,关羽与蜀汉高级将领的关系并不融洽。 接下来通过几个例子来说明: 首先,关羽非常渴望得到刘备旗下“第一能打”的称号,曾主动给马超写信,挑战他一较高下。虽然这场对决最终没有实现,但在表面上,这个“第一能打”的荣誉却理所当然地归到了关羽头上。马超,曾是地方割据势力的领袖,身手了得,当然听说过关羽的挑战,心中难免不快。 其次,五虎上将的封号,虽然看起来威风十足,但对黄忠来说却是贬低了他的地位。黄老将军并不是一个能轻易忍受的人,因此只能默默忍气吞声。 因此,孟达劝刘封时的话其实是很有道理的。 刘封心中一定对关羽有所芥蒂,毕竟当年刘备收养他为义子时,关羽曾明确表示反对。刘封虽然没有当面反驳,但这件事一直埋在心底,成为了隐患。 如果刘封当时能表现得更圆滑一些,适当敷衍关羽和刘备,可能事情就不会发展成现在这样。刘封可以在出兵时故意拖延进度,模仿国军救援张灵甫的策略,或者装作自己战斗力不足,做出一些让步,“打不过怎么办?我已经尽力了。”这样或许能缓解局势,让局面更加稳定。 即使是诸葛亮,也必然有自己的考量。华容道一战,如果诸葛亮败北,刘备尚且可以为他求情,但如果是关羽失败了,你认为关羽会为自己求情吗?以关羽的性格,恐怕不但不会求情,反而还会给刘备带来更大的麻烦。 可以看出,关羽几乎得罪了所有蜀汉的高级将领,虽然大家都顾及到刘备的面子,不敢直接表达出来,但心底的嫌隙是显而易见的。 但不论如何,刘备毕竟是关羽的结义兄弟。当他听到关羽死讯时,悲痛欲绝,泪流满面,甚至无法入眠,发誓要为关羽复仇。如果刘备真心希望关羽死去,显然不可能有这种反应。 再者,刘备本身也是个极其擅长演戏的人。“煮酒论英雄”的场景就很有代表性,大家都耳熟能详。 当刘备占据了两川后,众人劝他登基称帝,但刘备却说:“若我妄自尊大,必不敢为,但可再商议长远计策。”这话的意思其实很明确,就是“你们可以再考虑其他办法”。于是,诸葛亮提出了“暂为汉中王”的计策,既稳妥又能解决眼前的问题。 而后来,刘备正式称帝时,他的演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他说:“陷孤于不义者,皆卿等也。”看起来是在推卸责任,表面上是被迫无奈。站在祭坛上,他依然表现得谦逊有礼,真是把这一场表演做得入木三分。 所以,如何看待刘备的内心,实在不好说。 不过,通过字里行间,还是能够从一些细节中窥探到他的真实想法。例如,我们可以看看王甫如何称呼关羽。王甫称关羽为“主公”,这个称呼在古代可不是随便用的,而是臣子对君主的尊称。 刘备未称帝前,诸葛亮、赵云等人也曾称呼他为“主公”。称“君侯”尚可接受,但称“主公”显然是越了界。刘备是个非常懂得人心的领袖,他知道这个称呼意味着什么。 随着年岁渐长,刘备自然会开始考虑未来的安排。关羽可能会给他面子,但当老一辈的将领陆续去世后,荆州的继承权交给刘禅时,他是否还能控制住局面呢? 从当时的局势来看,如果关羽连连获胜,且不听朝廷的调遣,那么他的权力可能会进一步膨胀。老一辈的将领不再,关平和关兴接管荆州,他们能听从刘禅的指挥吗?这就成了一个问题。 那时,天下尚未统一,刘备不可能像汉高祖那样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也不可能像明太祖朱元璋那样废掉继承人,更不能像康熙皇帝那样收回地方权力。毕竟,他还是需要依靠这些将领的支持,不能过于伤害他们的感情。但刘备心里自然也有自己的打算:“我知道我祖辈的经历,后世如何我不敢断言,但借刀杀人我懂得。”他虽然不一定能完全理解后世割据的严重性,但清楚“政令不出京师”的困境。 因此,他不得不依赖他人的手段来解决荆州的问题。因为他已经明白,若关羽退隐,荆州的继承权也不再属于他。 至于刘备发兵复仇,也许是因为他那高超的演技,希望激励军心。而他或许也自信能够放手荆州,等到合适的时机再收回来,没想到自己演得过于激烈。 假设关羽一直连胜不败,最终他也将面临关平和关兴继承荆州的问题,这个情形或许只能存在于后人的想象中了。 (声明:本文内容创意取材于小说,与正史无关。本文所有配图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