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上,涉及重大利益的交易往往离不开“当场验货”这一环节。无论交易是如何达成的,就像别人把钱交给你时要求你当面清点一样,目的都是为了让双方都心里踏实,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疑虑和误会。
韩信在经历了种种戏剧性的波折之后,终于被刘邦任命为汉军的大将军。这个职位实际上就是三军的统帅,地位极高,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因此,刘邦自然不可能不亲自对韩信进行一次深入的面试和考察。 通常情况下,像韩信这样的人才评定,会由专业小组来进行评估。但刘邦团队中,能够在军事上与韩信匹敌的人并不多,所以刘邦最终决定亲自承担这项关键的面试任务。 坦白说,如果韩信在面试中未能通过,后果将会非常严重。在涉及核心利益的任何决策中,失败几乎等同于彻底的毁灭,因为领导者无法容忍被欺骗的感觉。如果刘邦觉得自己被韩信欺瞒,他必然会极度愤怒,甚至可能直接处决韩信,以发泄心中的怒火。 此时,大家可能会产生两个疑问: 第一个疑问是,刘邦作为一个此前军事上并不出色的领导者,是否能够公正地评价韩信的真实能力?其实,这种偏见需要纠正。刘邦与他的后代刘备相似,虽然不能称得上顶尖军事家,但他的军事领导能力也并非低能。例如,刘邦刚起步时就能够和张良讨论《太公兵法》等深奥兵书;而且韩信自己也承认,刘邦具备指挥十万大军的能力。即便在平定异姓诸侯王的过程中,刘邦也凭借自身能力主导了大部分战斗。因此,虽然刘邦的军事能力不及项羽和韩信,但绝非无能之辈。 第二个疑问是,韩信这个此前没有带兵打过仗的人,是否能够通过刘邦的考验?他会不会成为像赵括那样的笑柄?幸运的是,这个问题我们已经有了答案。更值得关注的是,韩信凭借什么方式和素质赢得了刘邦的最终认可。 关于韩信上任大将军后的首次亮相,史书中记载了“韩信申军法”这五个字。实际上,这五个字正是韩信首次展示自己的关键内容。 那么,韩信申报的到底是什么军法?他的军事思想是什么?背后又有哪些理论支撑和体系架构呢?从秦朝与汉初的军功体系对比中,我们可以一目了然。汉朝承接了秦制,因此韩信的军事管理体系显然受到秦朝影响。这也正是萧何能够迅速识别韩信才华的原因,因为他们都在大秦的训练体系中成长。 从这一点上,我们也能学到萧何和韩信的“拿来主义”。实际上,在生活和工作中,许多杰出的人才并不是创造全新体系,而是善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结合实际进行改进和运用。例如,很多文化人能够吸收并运用先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这本身就是一种卓越成就。换句话说,创新固然重要,但有意义的创新并非人人都能做到,理解“萧规曹随”的价值和意义,才是走向成功的关键。 为了表现对韩信的重视,刘邦为他举行了一场正式的拜将仪式,公开宣布任命,并观察局势发展。刘邦深知,他的一些旧部可能会对韩信提出质疑,甚至故意刁难,因此他利用这一机会要求韩信接受考验。 果然,在拜将仪式上,刘邦手下的将军们纷纷提出质疑。刘邦随即将韩信叫到帐中单独对话,直言道:“你看到了,不是我不相信你,而是那些兄弟们的不信任,你得拿出真本事来!” 韩信显然早有准备,他镇定自若地回应道:“既然我们要与项羽争天下,您觉得若论兵力、勇武和精良的将士,您能比得过项羽吗?” 刘邦坦诚地回答:“自然比不上项羽。”韩信承认这一点后,顺势提出自己的分析。他指出,项羽勇猛无敌,但过度依赖个人能力,没有培养强有力的部下,战场上常表现出独立而缺乏协作,这在战略上形成局限。简言之,项羽虽然个人能力卓越,但过度依赖个人英雄主义,反而限制了整体战斗力。 这种分析虽尖锐,但对刘邦非常重要,因为韩信巧妙触碰了刘邦内心的痛点。刘邦明白自己不如项羽,但他也知道打破项羽的强大,是通过团队合作与策略调整实现的。 除了指出项羽个人主义的缺陷,韩信还详细分析了项羽的一些战略失误,比如在分封诸侯时过于依赖个人情感,导致无法获得全面支持。更进一步,韩信提出了刘邦可利用的战略机会,建议他集中力量争取三秦之地的支持,这将成为反击项羽的突破口。 通过这一系列对话和论证,韩信成功展示了自己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思维,赢得了刘邦的完全信任。最终,刘邦决定采纳韩信的建议,迅速部署军队,为打击项羽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