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在东北战场发生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场面:一支部队不分昼夜地急行军,队伍中的每一段路程,都会看到战士们紧紧抓住一根绳子跑步前进。这根绳子仿佛具有某种神奇的力量,帮助部队得以不断前行……
这支部队是东北野战军第九纵队,目标非常明确:他们要抢在敌人之前赶到辽宁营口,切断敌人通过海路逃跑的通道。那时,辽沈战役已经进入决战阶段。试图从黑山、大虎山地区夺回锦州的国民党第九兵团,已被东北野战军主力包围。而沈阳的敌人则打算通过营口撤往海上。如果营口落入敌手,那么整个战役的胜利成果将受到严重影响。 为了阻止敌人逃脱,东总首长紧急指示九纵司令员詹才芳和政委李中权,要求他们迅速占领营口,确保敌人无法逃脱。这个任务十分艰巨。敌人从沈阳出发前往营口,而九纵驻扎在大虎山附近,需要跨越浑河、辽河、阳河、太子河等多条河流和复杂的水网地带,才能抵达营口。敌人可以依靠汽车快速机动,行军速度远超我军,而九纵不仅行军距离遥远,途中地形更为复杂艰难。 尽管面临如此重重困难,命令已经下达,任务必须按时完成,任何借口都不能接受。因此,詹才芳和李中权决定,让九纵的部队全速前进,朝着营口发起进攻! 实际上,九纵已经经过了六天六夜的长途行军,刚刚抵达大虎山,部队的体力几乎达到极限。这时,他们又接到了新的命令,指战员们顾不上休息,继续拖着疲惫的身体,朝着目标地奋力前进。 东北的冬天已经悄悄来临,寒冷刺骨,然而由于长期作战,部队没有及时更换冬装,许多战士依然穿着单薄的衣物。尽管如此,他们依然满怀激情,步伐坚定地向前迈进。沿途,九纵必须跨越多条冰冷的河流和溪滩,而敌人早已破坏了桥梁和船只。为了提高行军速度,战士们只能冒着严寒跳入冰冷的河水中继续前进…… 经过8天强行军,整个部队未曾卸下装备,马匹也没有休息,每天行进超过140里。许多战士的双脚已经被磨得血肉模糊,甚至有些战士因过度疲劳倒在路上。 尽管九纵全力以赴,敌人还是抢先占领了营口。此时,九纵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不仅要加快行军速度赶到营口,还要在敌人未完全准备好的时候将其一举击溃。 得知敌人已占领营口,九纵的战士们急不可耐,毫不需要指挥官的动员,每个人都自觉加快步伐。他们心中只有一个目标:绝不能让敌人逃脱,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赶到营口! 这一路上,战士们展现出了许多令人感动的场面——尽管身体极度疲惫,一些干部和战士依然争抢着为战友背负物品;医务人员为了不浪费宝贵的时间,只能边走边给担架上的伤员和病号治疗;战士们在行军途中,甚至连吃饭的时间都不浪费,每人手持一个碗,一边走一边吃…… 可以说,整个部队竭尽全力,动用一切可能的办法来加速行进,几乎达到了人力的极限。然而,毕竟不是每个战士都能像钢铁一样坚韧,由于超高强度的行军,很多战士实在无法忍受疲劳,走着走着就会睡着,这不仅容易受伤,还会影响整体行进速度。 但任务必须完成,每一分钟的延误都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部队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在这支充满智慧的部队中,一位指挥员很快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绳子牵着部队行军。具体做法是:每个班配备一根绳子,班长和副班长分别牵住绳子的两头,其他战士紧跟其后。这样,即使有人因疲劳而打瞌睡,也能防止掉队,不影响行军速度。 经过几次实验,发现这种用绳子牵着行军的方法果然有效,许多战士虽然在行进时打瞌睡,但仍能紧跟队伍,极少掉队或受伤。整个部队的行军速度因此明显加快。 这场追击战堪称历史上独一无二。最令人敬佩的是,这支部队凭借着不可动摇的意志力和智慧,最终通过用绳子牵着行军的方法,顺利抵达了营口。虽然敌人采取了稳妥的防守姿态,在初期阶段给九纵制造了一些困难,但全体指战员同仇敌忾,经过短暂的休整后,他们重新投入战斗,最终在11月2日上午成功占领营口,歼灭敌人14800余人,并缴获大量武器和战利品。 营口的解放为辽沈战役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也为部队的英勇表现增添了光辉的一笔。战后,部队中的将士们开玩笑地说,若有荣誉应当归功于那些绳子。正是这些绳子,赋予了他们源源不断的力量,使得他们能够及时赶到营口,彻底击溃敌人。
上一篇:美国FEI号怎么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