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5年新中国首次授衔的开国将帅中,有不少大家所熟知的将领,他们每一位都战功赫赫,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十分卓越的贡献。
不过,也有许多人觉得,其中有些将帅的军衔似乎有些“不太合适”,要说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周士第了。他被授予了上将军衔,按理说,这可不算低了,为什么还会有争议呢?
究其原因,还是他的资历实在是太老了,要知道,他担任师长的时候,陈赓大将还只是个营长,许光达也只是个排长。接下来就一起看看周士第的传奇人生吧。
1900年,周士第出生在广东乐会(如今隶属海南)。他家是普通农户,日子过得紧巴,但父母还是咬牙供他读书。7岁进私塾,后来又考上乐会县高等小学和琼崖中学,在当时算是村里少有的“文化人”。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消息传到他的家乡,周士第立马被卷进了爱国浪潮,当选为琼崖学生联合会干事,跟着同学们一起游行、演讲,喊着“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也就是从这时候起,“救亡图存” 的种子在他心里扎了根。
中学毕业后,周士第回村里当了两年小学老师,可看着国家一天天衰败,他总觉得教书育人救不了中国。1922年,22岁的他揣着仅有的积蓄,背着简单的行李,一路辗转到了广州。那时候的广州是革命的中心,孙中山先生在这里搞国民革命,各种进步组织遍地都是。
周士第很快找到了组织:中共外围团体“新琼崖评论社”,在这里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老乡,也第一次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2年后,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传来,周士第毫不犹豫地报了名,顺利考上第一期。
和他同班的,还有徐向前、陈赓这些后来大名鼎鼎的人物,谁也没想到,几十年后,这些年轻人会成为新中国的开国将帅。
1924年11月,周士第从黄埔毕业,没去国民党的部队,而是参与组建了一支特殊的队伍:孙中山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
这支队伍名义上是孙中山的卫队,实际上是中共直接领导的第一支武装力量,队员大多是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纪律严明,跟当时欺压百姓的军阀部队完全不一样。周士第从见习官做起,短短几个月就因为表现突出升为副队长,年底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5年,是周士第崭露头角的一年。2月,他率队支援广宁农民运动,跟地主武装斗智斗勇,帮农民夺回了被霸占的土地;6月,广州商团叛乱,他带着铁甲车队冲在前面,在沙基战斗中身中7,鲜血浸透了军装,却硬是没下火线,直到把叛军打退。
这一年11月,铁甲车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叶挺独立团”,周士第任第一营营长。这支部队后来成了北伐战争的先锋,周士第则成了先锋中的先锋。
1926年5月,北伐战争打响,叶挺独立团作为先遣队提前出发,目标是拿下湖南。周士第带着一营当尖刀,一路北上,先是在安仁县打退了两倍于己的敌军,稳住了湘南战局;接着在汀泗桥战役中,他率部绕到敌军侧翼,趁夜发起突袭,撕开了敌人的防线。
贺胜桥战役时,面对吴佩孚的精锐部队,他带头冲锋,子弹擦着耳边飞,战马被打死了就徒步作战,最终和战友们一起拿下了这座“天险”。打到武昌城下时,叶挺升任副师长,周士第代理团长,指挥独立团架起云梯攻城。
10月10日,独立团率先攻破武昌城,3万守军缴械投降,而他们仅牺牲了191人。经此一役,“铁军”的名号传遍全国,周士第的名字也成了勇敢善战的代名词。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杀害共产党员。周士第看着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倒在血泊中,心里又愤怒又失望。
这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周士第时任国民革命军第11军25师师长,带着部队参加了起义。当时 25 师是起义军的主力之一,下辖三个团,林彪是73团的连长,陈赓是74团的营长,许光达是75团的见习排长,陈毅是73团的政治指导员。
起义成功后,部队南下广东,准备建立根据地,可在三河坝遭到敌军重兵围攻,激战几天后,部队被打散了。
按照计划,周士第要去香港向党组织汇报情况。可一路舟车劳顿,到了香港后他就染上了疟疾,高烧不退,连走路都费劲。当时国民党特务在香港到处搜捕起义人员,周士第只能躲在小旅馆里,身上的钱很快就花光了,连买药的钱都没有。
没办法,他只好找老朋友张云逸借钱治病,好不容易才好转一些。这时候,有人劝他:“现在局势这么乱,你身体又不好,不如先去南洋避一避,等稳定了再找组织。”周士第当时又病又累,脑子一热就同意了,没跟组织打招呼就去了马来西亚。
这一去,就和党组织失去了联系,这也成了他人生中最大的遗憾。
在南洋的日子并不好过,周士第一边养病,一边关注国内的消息,心里一直惦记着革命。
1928年底,他偷偷回到上海,可找了好几个以前的联络点,都因为形势变化找不到人了。没办法,他只好暂时留在上海,后来又去了南京、西安等地,一边做地下工作,一边寻找组织。
1930年,他加入了邓演达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继续从事反蒋活动;1931年夏天,他在上海被捕,关进了南京的监狱,敌人威逼利诱,可他始终没吐露半个字。直到1932年,在宋庆龄的营救下,他才被释放。
出狱后,周士第还是没放弃寻找组织。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军进攻上海,他主动请缨,担任上海抗日义勇军队长,带着队员在闸北跟日军拼杀。1933年福建事变后,他去了蔡廷锴的19路军,任49师参谋处长,参与反蒋抗日。
可这些都不是他想要的,他心里始终想着回到共产党领导的队伍里。
1933年底,19路军反蒋失败,周士第趁机离开,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1934年2月到达中央苏区首府瑞金,见到了久违的党组织。当时红军正在办红军大学,周士第因为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被任命为军事教员,给红军干部讲课。
这时候的周士第,已经34岁了,比起那些一直在红军队伍里成长起来的将领,他错过了井冈山会师、湘赣苏区创建、前几次反“围剿”等关键时期,只能从头开始。但他没有抱怨,而是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
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周士第任军委干部团上干队指挥科科长,后来又升为队长。长征路上,他跟着队伍翻雪山、过草地,好几次遇到危险。
有次在甘肃、四川交界的白龙江,他拉着骡子在栈道上探路,不小心摔进了江里,当时手里还夹着大衣和文件,他只能用一只手划水,在江里漂了好几里路,最后凭着在家乡练就的好水性,抓住一块石头才爬上岸,捡回了一条命。
1935年,红军到达陕北后,周士第在罗贵波、董必武的介绍下,重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一次,他再也没有离开过组织。不久后,他被任命为红15军团参谋长,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协助徐海东、程子华指挥部队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师又一个团,为党中央在陕北立足打下了基础。
次年,他调任红二方面军参谋长,跟着贺龙、任弼时一起,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作出了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二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120师,周士第任师参谋长,跟着贺龙、关向应开赴晋西北,开展游击战争。
1937年,120师在雁门关伏击日军,周士第协助贺龙指挥,歼敌500余人,击毁汽车数十辆,切断了日军的补给线,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的忻口会战。
1939年,他又跟着部队转战冀中,参与指挥了齐会战斗、陈庄战斗、黄土岭战斗等著名战役。尤其是黄土岭战斗,八路军击毙了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这是抗战以来八路军击毙的日军最高级别将领,周士第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2年1月,贺龙、关向应去延安开会,周士第主持军区工作,指挥部队粉碎了日军的春季“扫荡”,在田家会战斗中歼灭日军700余人,取得了反“扫荡”的胜利。可长期的征战让他的身体越来越差,1944年6月,他不得不离开前线,回延安休养。
解放战争时期,周士第重新披挂上阵。
1945年,他任晋绥军区司令员,负责整顿后方,为前线提供支援;1946年,任晋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指挥晋北战役,歼灭国民党军8000余人,解放了10余座县城;1948年5月,他调任华北野战军第1兵团副司令员兼副政委,协助徐向前指挥晋中战役、太原战役。
当时徐向前身体不好,很多具体的指挥工作都落到了周士第肩上。
1949 年 4 月,太原战役总攻开始,周士第指挥部队扫清外围据点,24日攻破太原城,全歼国民党守军8.9万余人,生擒国民党将领孙楚、王靖国等人,解放了太原。
这年5月,周士第任第18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率部向西北进军,参与指挥扶眉战役,歼灭国民党军4万余人,解放了宝鸡等城市;接着又指挥秦岭战役,突破国民党军的防线,为解放大西南打开了通道。
11月,他率部进军西南,连续解放汉中、广元、剑阁、江油、绵阳等 40 多座县城,为西南地区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5年授衔时,周士第被授予上将军衔,还获得了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有人替他可惜,觉得以他的资历至少该是大将,可周士第自己却看得很开:
“当年我脱离组织6年,错过了很多重要的战斗,能有今天的荣誉,已经很满足了。”
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只想着为国家多做贡献。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像周士第这样的先辈们,才能做到“一代人打了三代人的仗”,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民族丰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