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乱糟糟的战乱年月,一场处决可不是小事,能影响大伙儿心里向着谁。蒋介石下令杀瞿秋白,看着是除掉了一个“对头”,实则让国民党彻底丢了最后那点人心根基。
瞿秋白不只是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在文坛上更是响当当的人物。手里的笔能唤醒老百姓,投身革命又能出谋划策。1935年2月,他在福建长汀被国民党军第36师抓了。那会儿国民党内部,对怎么处置瞿秋白吵得挺厉害,意见根本不统一。
不少人主张劝他归顺,毕竟瞿秋白学问大,在文化界、知识分子里头威望极高。要是能把他争取过来,对国民党的舆论宣传来说,是多大的助力啊。还有人觉得,瞿秋白又不是手握兵权的将军,杀了他只会落个“残害文人”的骂名,反而让中间派心里不舒服,不利于拉拢他们。宋庆龄、蔡元培这些各界有头有脸的人物,也急得不行,到处说情斡旋,恳请国民党当局网开一面,留住这么个难得的人才。
可蒋介石那会儿满脑子就想着“围剿”红军,认定瞿秋白是共产党的核心人物,留着就是个大隐患。他不管外头怎么反对,也不听内部的劝告,亲自下了处决的命令。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慢悠悠地走向刑场,一路上还高唱《国际歌》。到了罗汉岭下,他盘腿坐下来,笑着对刽子手说“此地甚好”,随后就慷慨赴死了,那年他才36岁。
消息一传开,各界都炸了锅。文化界的人气得不行,纷纷写文章骂国民党残暴。那些原本对国民党还抱有一丝期待的中间派,彻底寒了心。不少知识分子念叨着:“连瞿秋白这样的文人都容不下,国民党的天下,怎么可能长久?”就连国民党里头一些明事理的人,私下里都叹气,觉得蒋介石这步棋走得太蠢,纯粹是自毁声誉。
那会儿的国民党,本来就因为腐败、独断专行丢了不少民心。瞿秋白一死,就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大伙儿彻底看清了国民党“假民主、真独裁”的真面目,越来越多的人转而支持共产党。毕竟,一个能听进不同声音、尊重人才的政党,才值得老百姓托付希望。
后来大伙儿慢慢明白,蒋介石错杀瞿秋白,不只是简单地“处置对手”,而是打心底里漠视人心。这种漠视,最后让国民党在历史的浪潮里一败涂地。或许这就是历史最公正的评判:得人心才能坐得住天下,丢了人心,早晚被时代踢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