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
击
蓝
字
关
注
我
们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东北抗联将领冯仲云后代冯松光、冯丽雯、冯丹云及亲属代表近日从北京专程赴东北烈士纪念馆参观交流。怀着对先辈的深切缅怀与崇敬之情,追忆父辈们在白山黑水间留下的战斗过往,重温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与东北抗联的光辉历史,烈士馆班子成员和东北抗联老战士陈雷之子陈晓东及其亲属陪同参观交流。
通过参观“抗战14年的黑龙江”展览,大家重温了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李兆麟等革命先烈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抗战斗争革命历程。在“中国共产党对东北抗战的坚强领导”展区,大家认真聆听了冯仲云的英雄事迹,这位清华大学的南方学子在国家危亡之际毅然投笔从戎,来到寒冷的东北,与凶残的日本侵略者在白山黑水间苦斗了14年。通过他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北满东北抗联部队指战员始终保持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与李兆麟一起为坚持小兴安岭地区的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冯仲云,生于1908年,江苏武进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曾任中共东北反日总会党团书记,中共满洲省委南满巡视员、省委秘书长,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政治部主任兼珠河中心县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政治部主任、第三路军政委。抗日战争胜利后,冯仲云担任松江省政府主席、东北纪念事业管理处处长,管理东北烈士纪念馆、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在东北烈士纪念馆开馆前,他亲自撰写一些烈士的小传记,并在《东北日报》上刊登《征求东北抗日烈士遗物启事》,在他的提议下,创建了中国第一所烈士子弟学校——东北烈士子弟小学,收留烈士们的遗孤,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1946年7月,冯仲云与阔别了12年的妻子薛雯重逢。
在“隐蔽战线”展区,反映中共满洲省委内部交通员薛雯同志的事迹前,冯仲云的子女们潸然泪下,他们的母亲在东北沦陷时期,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党组织交予的任务,1932年夏天,因为薛雯在马家沟河沟街的住所地处郊区较为隐蔽,故将这里选作中共满洲省委的秘书处。当时党在哈尔滨准备组织一次伪军警备队士兵起义,为了这次行动需要大量的宣传品,由于时间紧迫,便在薛雯家里直接印刷,因为印刷机的轰隆声可能引来巡路的特务,薛雯不得已掐了掐刚刚出生的女儿的大腿和胳膊让孩子发出哭声,以掩盖印刷机的声音,时任满洲省委书记的罗登贤在印刷结束后心疼地抱住孩子,满眼都是担心与不舍。
由于叛徒出卖,中共满洲省委遭到敌人的严重破坏,迫于形势,薛雯不得不紧急转移离开东北,此后她与丈夫断绝音讯长达12年,期间她在南方继续坚持秘密抗战工作,同时独自抚养女儿长大成人。尽管失联多年,夫妻二人却始终对自己的伴侣忠贞不渝,并坚信夫妻二人终有重逢的一天。抗战胜利后,通过多方联络,薛雯终于得到了冯仲云的回信,并在之后奔赴东北与丈夫团聚,这对伉俪情深的革命伴侣用自己的方式书写了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和爱国热忱。
参观过程中,东北抗联后代不时与我馆工作人员交流,分享东北抗联英雄们的战斗经历,为丰富我馆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参观结束后,东北抗联后代们感慨道,通过参观东北烈士纪念馆精心制作的展览,仿佛穿越了八十余载的风雪岁月,与父辈们的热血征程隔空相望。这里的每一张照片、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黑龙江抗战14年的悲壮,希望东北烈士纪念馆的发展越来越好,用更多鲜活的展陈内容,激励一代又一代人铭记历史、砥砺前行。据了解,一行人还将走访中共满洲省委旧址、东北商船学校、哈尔滨工业大学、继红小学等父辈们战斗和工作过的地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向社会各界介绍东北抗联英雄的事迹,让东北抗联精神永远照亮中国人民砥砺奋进的道路。
东北烈士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佟国波表示,在今年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接待东北抗联英雄的后代意义非凡,东北烈士纪念馆的成立离不开东北抗联老战士们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时任松江省政府主席的冯仲云以及首任馆长薛雯同志,他们在编纂烈士事迹、征集烈士遗物、陈展布置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上尽心竭力,为东北烈士纪念馆的筹建作出了重要贡献,我馆将继承和发扬东北抗联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继续做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方面的工作,激励社会各界在新征程上砥砺前行,让红色文化的火种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