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暮春,山海关内低气压弥漫,吴三桂见南北两股狼烟逼近关口:南边是李自成十万大顺军,刚拿下北京,气势正盛;北边是多尔衮两黄旗铁骑,在欢喜岭扎营,距关城仅二十里。
三十二岁的“平西伯”吴三桂,此时决定不仅关乎自身性命,更决定帝国走向。“山海关投降”毫无悬念,因他手下号称五万的关宁铁骑,在三条“绳子”收紧下,失去反抗之力。
第一条“绳子”是断饷致饿。崇祯十七年正月,北京户部发不出关宁军军饷,三月朝廷瘫痪,吴三桂自筹粮食,可山海关地薄人多,粮仓很快见底。四月,关宁军日粮锐减,战马饿得啃营帐木桩。李自成使者带来白银和口粮,士兵视其为“活路”。吴三桂深知,再拖士兵会抢粮开城。
第二条“绳子”是人质寒心。吴三桂之父吴襄、爱妾陈圆圆及三十多亲戚被李自成扣在北京。四月上旬,大顺军当众打吴襄四十板子,消息传到山海关。李自成密使还下最后通牒,三日不降就杀吴襄及吴家亲戚。此时清军密使送来“优惠套餐”,承诺救人质、给“免死金牌”。士兵们为饭食和家人,倾向清军。
第三条“绳子”是同僚从众。山海关不止吴三桂一支部队,还有高第等十几支人马,号称五万,能打者不足一万。这些将领多与清军有渊源,有的亲戚投清,有的老部下在清军中任职。四月二十号,高第派人联系多尔衮提出“开关换粮”;次日,郭云龙等五将领联名请愿,要求“顺应天意民心”。吴三桂想再观望,却被将领们逼得无路可走,否则众叛亲离,中军亲兵也可能哗变。
四月二十二日天刚亮,山海关城门打开,吴三桂剃头换衣,跪在多尔衮面前。没有激烈争论、血书死谏或“兵谏”,只有一场近乎安静的集体转身。“关宁军五万,一夜之间全投降”,是三条“绳子”收紧的必然结果。饥饿使他们无力作战,人质让他们不敢反抗,同僚让他们觉得没必要抵抗。明朝已破产,发不出军饷,皇帝上吊,而清军带来钱粮和封赏。当活命与忠诚只能二选一,多数士兵选择活下去。
吴三桂投降时,山海关无反对声,三条“绳子”已勒断“反抗”选项。“集体投降”是饥饿、恐惧和从众心理交织的必然结果。历史未给山海关留下悲壮血色,只留下冰冷话语:当制度败坏、粮饷断绝、家人被抓,再厉害的部队也只是一群想活下去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