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王国最早跟中国扯上关系是从明朝洪武五年开始,那时候朱元璋派使者过去,琉球国王就磕头称臣,从此每年派人来朝贡,几百年没断过。琉球群岛位置在东海边上,包括冲绳本岛、宫古群岛、八重山群岛这些地方,本来是个小王国,主要靠海上贸易过日子。到了清朝,琉球继续保持藩属地位,每年贡品照送,北京那边也认这个关系。可事情没那么简单,1609年,日本萨摩藩出兵打进琉球,强迫他们也向江户幕府进贡。这样一来,琉球就两头都得伺候,对中国说自己是藩国,对日本说是属地,夹在中间挺尴尬。
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上来了,开始整顿周边。1872年,日本直接把琉球王国改成琉球藩,名义上给了点自治,但其实已经在收紧控制。琉球国王尚泰那时候还试图维持平衡,可日本不给机会。1875年,日本禁止琉球再向清朝进贡,断了这个传统联系。到了1879年,日本干脆废掉琉球藩,设立冲绳县,直接吞并。尚泰国王被押到东京安置,琉球国号没了,王室成员也被监视起来。日本官员进驻首里城,换掉所有标志,强制推行日本行政体系。琉球那边不服,王室派人秘密联系清廷,希望北京出面干预。
清廷接到琉球求援,正赶上新疆战事吃紧,左宗棠那边忙着收复失地,兵力和钱都抽不出来。李鸿章作为北洋大臣,负责对外事务,收到这些文书后,本来想拖着看看日本会不会让步。琉球遗臣林世功在北京递交请愿书,请求清廷出兵援助,第二天就投水自尽。这事在北京传开,琉球侨民安葬他,棺材盖着琉球旗帜,送葬队伍从东安门走过。清廷内部讨论时,军机大臣倭仁发言,说琉球土地贫瘠遥远,得之无益,失之无伤。这话后来传到日本那边,让他们少了点顾虑。
1879年6月,美国前总统格兰特访华,刚卸任没多久,想在东亚外交上露脸,主动提出调停琉球问题。他先见李鸿章,谈了琉球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然后去东京见日本外务卿,带回一套三分方案:琉球北岛归日本,中岛设自治体,南岛归中国。格兰特觉得这样能保留琉球部分主权,对两国都有好处。李鸿章听了后,算过账,南岛面积小,人口少,但拿回来至少保住点面子,还能扶持琉球旧王族在中国庇护下复国。清廷内部对这个方案有分歧,有人觉得让步太大,尤其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捷报传来后,满朝士气高涨,不想轻易妥协。
1880年秋,日本外务省正式递交公文,提出分岛方案,内容跟格兰特建议差不多:北岛归日本,中岛自治,南岛归还清朝。公文说这是为了维护中日友好关系,其实是日本最后的试探,想看看清廷底线。琉球南岛主要是宫古和八重山群岛,那边居民以渔业为主,日本觉得让出去影响不大,但能换来清朝承认整个吞并事实。李鸿章收到这份日文文件,在天津总署仔细审阅。清廷讨论后,决定拒绝这个提议。理由是琉球整体是清朝藩属,分岛等于承认日本对其他部分的占有,不符合历史地位。军机处那边,倭仁等人的意见占上风,认为不能做这么大让步。
李鸿章传达清廷立场,回复日本说不同意分岛,要全面恢复琉球旧制。日本那边见清朝不松口,就开始强硬。1881年1月5日,日本使节宍户玑递交最后文书,语气严厉,说既然清方拒绝好意,以后琉球事务就别再提异议,直接回国。谈判从此破裂,中日之间琉球问题再也没列入议程。日本继续推进同化政策,强制在冲绳推行日语教育,学校里换成日文教材,废除琉球王族姓氏,改成普通日本姓。官方文件逐步用冲绳取代琉球这个词,居民身份也全盘日本化。
琉球吞并比台湾早,日本在1895年甲午战争后才拿下台湾,但琉球早在1879年就没了王国。清朝从头到尾没承认日本对琉球的主权,官方立场一直保持琉球是藩属。1883年,李鸿章在一封私信中提到,琉球事因犹豫而失,当时局势非一人能决。这信后来收进他的全集。整个事件反映出清末外交的被动,日本明治维新后扩张迅速,清廷内部意见不一,加上军力不足,导致琉球完全落入日本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