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曹操的大军已经从江陵出发,水陆并进,顺江东下的同时,刘备依然在樊口等待着江东的援军。他心情焦急,期盼着能够得到支援。 某天,刘备的军中突然有军吏从远方报告,说在东方的江面上出现了一支庞大的舰队。刘备急忙得知这一消息,心中大为振奋,但又有所疑虑,他立刻问道:怎么确定这不是青徐的军队?他虽然问得很急,但并未细想,如果青徐之军真从东面杀入江夏,那江东早就陷落,怎么会有援军呢? 军吏答道:从舰队的旗帜来看,应该不是曹军。 得知自己期待已久的江东援军终于抵达,刘备长舒一口气,马上派人前去慰问。
使者来到周瑜的旗舰上,带去了刘备的问候。没想到,周瑜却回复道:我有军务在身,不能离开,若是刘玄德能亲自来一趟,那便是最好的了。 使者将周瑜的意思回报给刘备后,刘备陷入了沉思。自己作为左将军和豫州牧,身份地位远高于周瑜这个建威中郎将,周瑜竟然要求自己亲自去见他,实在让他有些不愿意。身边的关羽和张飞也对这个要求提出了反对意见。 不过,刘备很快转念一想,眼下的形势不能只看眼前的得失,要放眼长远。自己虽是豫州牧,但多年来的艰难境遇让他尚未立下什么赫赫战功,曹操越来越强大,自己即使身份高,也未必能自傲。刘备心想:现在必须务实,不能再拘泥于这些虚名,若能借此机会联合东吴,共同对抗曹操,哪怕暂时受到一些侮辱,也不算什么。他决定亲自登船拜见周瑜,以显示对东吴的诚意。 于是,刘备乘小船前往东吴舰队,终于见到了这位风头正劲的周公瑾。刘备心里暗自评估周瑜:此人气度非凡,英姿勃发,但不知他是否真有破曹之策。他随即问道:我们双方结盟,共同抵抗曹军,事关重大,是否能够了解贵军的实力?不知周公瑾此行带了多少精兵? 周瑜回答得非常镇定:三万人。但实际上,他的军队只有两万,而孙权派来的部队则还在后方。 尽管周瑜信心满满,刘备却依旧有些怀疑,他沉吟片刻,说道:恐怕还是不够吧。 周瑜却毫不动摇,信心十足地说:三万精兵足以,豫州牧请看我如何破曹。 刘备心中暗道:周瑜有些自负,看来他很有信心能够独自击败曹操。 为了缓和场面,刘备转移了话题,提议:可否请子敬前来共叙一番?没想到,周瑜再次拒绝:子敬也有军务在身,不能离开。如果豫州牧希望见他,可以等他与孔明一同前来,估计两三天就能到了。 周瑜的一连串回应让刘备感到有些疑惑。按照官职和地位,刘备显然高于周瑜,而在结盟中,他和孙权的地位本应是平等的,因此周瑜的态度显得有些不礼貌。可是真正的周瑜并非三国演义中那位心胸狭隘的角色,历史上他待人宽厚,礼遇程普这样的资深将领就曾表现出极高的涵养。 那么,周瑜为何要做出这样的举动呢?我认为,这背后有两个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周瑜想通过这种高姿态明确双方的地位,确保联军以江东为主,刘备为从属地位。他让刘备来见他,是在试探刘备是否认同东吴在联盟中的领导地位。如果刘备拒绝,那就是不认可东吴的主导地位,可能就要分道扬镳。如果刘备同意,便算是默认了这种安排。 其次,周瑜之所以坚持让刘备来见他,是出于避免疑虑的考虑。作为军队的统帅,周瑜需要谨慎行事。若他去拜见刘备,一旦双方在没有他人知情的情况下接触,难免会引发流言蜚语。因此,在自己的船上会面,能确保双方交谈内容透明,万无一失。 刘备回去后,依然感到对周瑜不够放心,担心他口头上的豪言壮语并没有实际的实力。于是,他决定留下两千人马,关羽和张飞陪同,独自出征,其余兵力还是交给了周瑜。 有些人认为刘备如此安排并不合情理,认为他此时应当全力以赴,但事实上,刘备之所以活到今天,正是因为他具备了高度的警觉和远见。过去的生死存亡之际,刘备早已习惯了未雨绸缪,这次不会例外。 另外,刘备的后路并不止这两千人。可以推测,在他来到樊口时,他并未带齐全部兵力。刘琦的江夏军可能还留在夏口,这也解释了他能够默认周瑜主导的地位——他并未打算全力投入联军,而是保留了一部分力量。 当初周瑜要求先进驻夏口,再发起攻击,这表明夏口确实在联军控制之下。刘备也没有理由轻易放弃这座要塞,夏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处于长江与沔水交汇之地,战略位置极其关键。倘若轻易放弃,曹操的军队就能兵不血刃占领夏口,从而给联军带来更大的压力。 不过,周瑜并非像常人那样选择死守夏口。作为一位善于进攻的将领,他深知局势的变化需要灵活应对。为了打破曹操的围攻,周瑜决定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带领联军越过夏口,深入南郡境内。 周瑜的这一决策,实际上改变了原本以防守为主的战略格局。赤壁之战,也因此并非简单的防守反击,而是一场由联军主导的主动进攻战斗。 曹操由于轻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导致赵俨七军未能与他会合。更为严重的是,周瑜巧妙地掌握了战机,在浦口对曹军发起了突袭,成功阻止了他们渡江与曹操主力汇合。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不仅让周瑜的作战计划初见成效,更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