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郭嘉不死,诸葛不出。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曹魏的顶尖谋士郭嘉没有过早去世,诸葛亮可能就不会出山,追随刘备一起打天下。我们暂且不讨论郭嘉和诸葛亮谁更出色,只单纯来说郭嘉的功绩。郭嘉是曹操的首席谋士,他帮助曹操平定了吕布、稳定了河北、打败了乌桓,征服了辽东,可以说他是曹操统一中原的重要功臣。
曹操对郭嘉的评价非常高。曹操曾称郭嘉是他的重要助手,甚至在赤壁之战惨败后,曹操感慨道:奉孝若在,孤何至如此大败?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郭嘉还在世,曹操就不会遭遇如此严重的失败。从曹操的言辞中可以看出,郭嘉的智慧和才干得到了极高的认可。 然而,郭嘉在一生中做了一件令人疑惑的事,那就是他极力反对曹操斩杀刘备,主张饶刘备一命,尽管理论上刘备是曹操的一大威胁,应该尽早除掉。那么,郭嘉为何会为刘备说话呢? **郭嘉为何替刘备辩护?** 公元198年,刘备在与吕布的战斗中再次失败,无路可走,只能投奔曹操。曹操知道刘备有恩于自己,于是待他如上宾,两人出门同车,坐席同桌。然而,刘备背后却暗中策划与车骑将军董承一起筹划衣带诏,准备暗杀曹操。 然而,当时曹操的力量极为强大,文臣武将众多,而刘备虽然也已经创业了10年,但除了关羽和张飞之外,几乎没有其他能打的将领。曹操私下试探刘备,曾派张辽、许褚等将领前去刘备的菜园请他共饮。曹操与刘备闲聊时说道:天下英雄,唯你我二人,袁绍、刘表等人根本不值一提。刘备听后立刻表现出谦逊,甚至借着打雷的机会,掉下了手中的筷子,他说道:一震之威,尚且如此,何谈英雄?曹操听后哈哈大笑。 这时,曹操的谋士们纷纷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因为刘备极有潜力,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带来巨大的隐患。 荀彧认为刘备才华横溢,一旦给他机会,他必定能呼风唤雨,因此应该尽快除掉,以免将来成大患。程昱也补充道,刘备雄才大略,终究不会甘心屈居人下,应该早早除掉他。 然而,郭嘉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刘备如今已经势单力薄,若斩杀他,反而会害了自己。郭嘉指出,刘备已经失去了徐州,连小沛也无法控制,可以说无路可走。更重要的是,刘备的声誉已经传播开来,若曹操此时斩杀他,会让天下英才感到不安,进而对曹操产生疑虑,或许他们会选择另投他处,曹操反而可能失去人才。 **郭嘉的远见** 郭嘉在《魏书》中说道:公提剑起义,为百姓除暴,推诚仗信以招俊杰,犹恐其未也。今备有英雄名,以穷归己而害之,则智士将自疑,回心择主,公谁与定天下?他认为,如果曹操此时斩杀刘备,天下的才俊就会对曹操产生疑虑,甚至可能转投袁绍、刘表,或者孙权。这样的做法显然对曹操不利。 曹操经过再三思考,最终决定放弃斩杀刘备。毕竟,之前曹操因斩杀名士边让,引发了陈宫、张邈等人的叛变,导致兖州士大夫们的集体反叛,这一教训让曹操深刻意识到,杀刘备可能带来更大的麻烦。而且刘备身边有关羽、张飞等大将,轻易斩杀刘备也并非易事。**刘备与郭嘉的关系** 历史上,刘备与郭嘉并没有直接的关系,郭嘉是曹操的重要谋士,而刘备和郭嘉之间的接触也仅限于刘备投奔许都之时。虽然郭嘉曾为刘备辩解,劝曹操不要斩杀他,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任刘备自由发展。 在《傅子》中有记载,郭嘉曾劝曹操:刘备有雄才,极得人心。备虽势单力薄,但终不甘为人下,志向不可小觑。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应早早为之所,切不可放任其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刘备即便眼下失势,但他终究有雄图之志,不容忽视,曹操应尽早对他进行限制,而不是放任他崛起。 **曹操的错误判断** 然而,曹操当时未能及时听从郭嘉的建议,反而暗中同意刘备去攻打袁术,并在刘备出征前借给他5万兵马。这实际上给了刘备一个重新创业的机会。公元199年,刘备趁袁术北投袁绍之时,私下请求曹操允许他去攻打袁术。郭嘉和程昱都不在曹操身边,曹操见袁术确实必须除去,而刘备又已经被控制住,便答应了刘备的请求。 然而,正如郭嘉所预料的,刘备很快夺取了下邳,并开始对抗曹操。曹操虽然派遣了朱灵、路昭等人跟随刘备,但这些人并不足以制约关羽和张飞。 **总结** 从这一事件来看,若曹操听取郭嘉的建议,限制刘备的活动,刘备就不太可能迅速崛起,甚至连徐州都无法重新夺回。郭嘉的宜早为之所指的就是不让刘备有机会扩大势力,若当时曹操采用这一策略,刘备的命运或许就会完全不同。最终,刘备在夺回徐州后,投靠袁绍、刘表等人,最终在赤壁之战中联合孙权大败曹操,使得曹操感叹:若奉孝在,不会使孤遭到如此大败! 总体而言,郭嘉是一位才智出众、足智多谋的谋士。如果他能和诸葛亮亲自较量一番,究竟谁更聪明呢?这个问题,或许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