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人物志每天都会发布历史类文章。您可以点击关注,也可以在本文下方留下您的宝贵评论和意见。
1949年2月,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结束,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几乎全军覆没,中国人民解放军已基本锁定了战争胜局。
最初,国民党军在军事和经济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无论是军队数量,还是武器装备、后勤供应以及外部援助,都远超解放军。
1946年7月,全面内战刚刚爆发时,国民党几乎控制了全国所有大城市和主要铁路交通线路,统治着全国约76%的土地,掌握着大量的人力和工业资源。
此外,国民党军还接收了日军留下的武器装备,美国政府也向其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相比之下,解放军在海、陆、空三军的数量和装备上都处于劣势,而国民党军总兵力多达430万。
然而,仅仅经过两年多的时间,这些优势便迅速消失,最终导致了国民党军的覆灭。要想明白其中原因,只需对比解放军和国民党军在战争时期的照片,就能看出差别。
为了保障前线作战的国民党军的后勤补给,国民党政府特地成立了庞大的联勤总部,负责向各地部队运输军粮和武器装备。
可是,联勤总部的实际工作效果如何呢?由于多年战火,民众生活本就艰辛。为了征收粮食,国民党军采取强征暴敛的手段,激起了民怨。
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军与人民的关系更是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对此,蒋介石心知肚明,他曾说:“我们的军队每次到了一个村庄,村里较好的房屋就会被军队占据,借了人民的东西不归还,损坏了人民的器具不赔偿。这样自然使人民对我们产生反感,不愿帮助我们。”
然而,蒋介石虽然知道这一点,却并未采取任何有效措施加以制止。这样一支军队最终走向失败也就在情理之中。
相比之下,老百姓与解放军之间的紧密联系,成为我军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积极开展土地改革,将土地分给农民,不仅释放了农村生产力,还极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解放战争爆发后,翻身农民积极参军、支前,守护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大家个个斗志昂扬。正是由于广大农民与中共紧密团结,才迎来了最终的胜利。
当时,解放军行进到哪里,各根据地的农民就将粮食送到哪里,把支前工作做到前线。对老百姓来说,解放军是为穷苦百姓打天下的。
淮海战役爆发后,华东、中原、华中和冀鲁豫四大解放区共出动了543万民工,利用担架、车辆、挑子等工具为前线运输了超过1460万吨弹药和9.6亿斤粮食等物资。战后,陈毅甚至哽咽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当时,各解放区流传最广的一句话是:“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一床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
与此同时,在国民党军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为了支撑内战,国民党政府不顾一切地扩大军费开支,甚至到后期滥印钞票,导致通货膨胀。
到1947年7月,物价已上涨6万倍,随后更加失控,仅五个月后涨至14.1万倍。在这一过程中,国民党高层和军队上层趁机大发国难财。国民党大部分军官身穿崭新军装,频繁出现在各大社交场所,每次都有漂亮女子陪同。
除了百乐门、电影院等娱乐场所能看到许多军官外,他们还与盟军女军官参加联谊舞会,面对镜头笑得十分开心。在上海这个纸醉金迷的大都市,国民党军官更是肆意寻乐,与外国人围坐在桌前,喝红酒、品咖啡。
而最基层的国民党战士却连肚子都填不饱。尽管军饷不断增加,但仍远远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军士气低迷,投降者越来越多,也就不足为奇了。
再来看解放军战士的情况。解放军条令中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无论职位高低,在政治上平等,相互间是同志关系。”首长贺龙与战士们围坐在一起吃饭,毫无官架子。
他坐在小凳子上,其他战士有的盘腿坐,有的半蹲着,有的夹菜,而贺龙一手端饭碗,一手招呼身边战士一起吃。在贺龙等首长心中,他们与战士们平等,只是负责的工作不同而已。
首长与战士亲如一家,战士们甚至给首长起绰号,例如梁兴初被叫“梁大牙”,可见解放军内部氛围非常和谐。
除了外在条件的差异外,解放军和国民党军在战斗意志和信仰坚持上也大相径庭。经过战火锤炼,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意志更加坚定,即便被抓,也拒绝泄露一丝党的情报,因为他们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而国民党军的许多将领和士兵到后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除了意志不够坚定外,最重要的是他们没有与人民站在一起。
随着解放战争进入后期,数百万国民党军俘虏被解放军看管。我军特意开展大规模教育改造,加快策反和瓦解这些敌军,在这一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功,直接增强了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同时,这些被俘的国民党军官转变后,还间接促成了大量国民党军起义。由于他们熟悉国民党军内部情况,又有一定人脉,大胆发挥作用,自然事半功倍。
蒋介石看到这些被俘官兵加入解放军并反击国民党军时,哀叹道:“这是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