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是清末的沙俄尼古拉耶夫斯克。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位于黑龙江下游左岸,距入海口约80公里,历史上曾为中国领土,唐代属黑水都督府,明代设奴儿干都司。1850年沙俄在此建立军事哨所,1858年通过《瑷珲条约》正式割占并更名为尼古拉耶夫斯克 。该城作为连接共青城、哈巴罗夫斯克与鞑靼海峡的水路枢纽,现拥有船舶修造和鱼类加工产业。截至2018年,城区面积17平方千米,人口约1.86万。
《瑷珲条约》,又称《瑷珲城和约》, 是1858年沙俄武力强迫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乘英、法侵华联军进攻天津、威胁北京的时候,打着调停的旗号,趁火打劫,又派军队武力威胁驻守东北边境的清军,要求重新签订边界条约,取代康熙年间的《尼布楚条约》。清朝政府在对付英法联军进攻的情况下,无力再对付俄国进攻,被迫谈判,并接受了屈辱条件。1858年5月28日,清政府黑龙江将军奕山与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在瑷珲(今爱辉)签订《瑷珲条约》。主要内容有:俄国割去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只在瑷珲对岸精奇里江以南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仍保留中国方面的永久居住和管辖权;并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 黑龙江、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 《瑷珲条约》当时未经清政府批准,1860年订立中俄《北京条约》时清政府始予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