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都知道,晚清时期曾有一股留学日本的热潮。那时,日本的局势和中国非常相似,但最终通过维新变法,成功跻身世界列强。这种巨大的差距激发了当时许多爱国青年的愿望,他们想去日本学习,寻找国家复兴的道路。
那么,清朝晚期的中国与日本幕末时期究竟有多少相似之处呢?通过以下几点对比,我们可以一窥其中的相似性。
首先,两国有相似的历史背景与政策。清朝和德川幕府的政权都延续了两百多年,建立了根深蒂固的权力基础。而且,两国都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甚至德川幕府的闭关政策持续得比清朝还要长,刚开始建立时就已经开始打压天主教。
其次,两国的思想文化也非常相近。在德川幕府时期,日本的儒学达到了鼎盛,主张“和魂汉才”之学。尽管日本的儒学与中国有所不同,但两国的学者从小都读同样的经典著作。除了儒家经典,《史记》《孙子兵法》等汉代名著,也都是两国学者必读的书籍。比如,西乡隆盛、伊藤博文等人,都能写出优美的近体诗。可以说,清朝和德川幕府时期的知识分子,沐浴在同一种文化的阳光下。
再者,两国都经历了被迫开国的局面。中国的鸦片战争爆发于1840年,国人对这一段历史耿耿于怀,随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接踵而来。而日本则是在1853年,由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带领舰队强行进入江户湾,迫使日本签署了《神奈川条约》。
第四,两国的救亡图存经历也极为相似。在清朝晚期,有四大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和张之洞,他们在军政和工业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为清朝延续了些许生机。而在日本幕末,类似的“四贤侯”也出现了——山内容堂、松平庆永、岛津齐彬和伊达宗城。他们通过各自的改革,帮助幕府延缓了危机。然而,清朝和幕末的民间力量如山东义和团与土佐勤王党一样,也都经历了失败和镇压。两国的民众都因想要拯救自己的国家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此外,两国的最高统治者名义上掌权,但实际上并没有实权。在清朝,政权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而在日本,实权长期掌握在征夷大将军手中。这也是为什么光绪皇帝和睦仁天皇都强烈希望进行改革的原因之一。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晚清与幕末的相似之处多到令人惊讶,但两国最终的命运却大相径庭。那么,为何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有如此天壤之别呢?我认为其中有三大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睦仁天皇背后有强大的支持力量,而光绪皇帝则缺乏这样的支持。日本各大藩主逐渐摆脱了幕府的控制,中下级武士发动倒幕运动,幕府失去了人心,天皇成为了民众和藩主的心灵寄托,最终实现了“大政奉还”和“公武合体”,为明治维新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而在中国,光绪皇帝虽然有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支持,但这些人在当时的政治中并无实权,一旦遇到强大反对力量,便束手无策。
第二个原因则是中国君主专制体制根深蒂固。中国的封建专制政权在两千多年里数次推动国家的强盛,尽管清朝已面临崩溃,但官员和民众对西方制度和思想的接受度仍很低,改革的阻力相当大。因此,戊戌变法注定遭遇重重困难。
而日本自镰仓幕府开始就是武士治国,虽然天皇是最高象征,但实权在大将军手中。由于幕府的腐败和失信,藩主和民众开始倾向支持天皇,形成了一种“天皇是最后希望”的共识。因此,明治维新能够顺利展开。
第三个原因是两国改革背景的差异。戊戌变法是在清朝的旧有体制下进行的,尽管清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减弱,但整体制度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这也导致了变法遭遇强大阻力。相比之下,明治维新是在1868年开始的,尽管明治政府尚未完全建立,但这一年维新派已经打败了幕府军,进入江户并改元“明治”,废除了幕府制度,从而为后续的改革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