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晚期,出现了四位被誉为“晚清中兴名臣”的人物,他们分别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另一种说法是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和彭玉麟。这些人都是在清朝政府腐败、慈禧太后专权的背景下,通过努力恢复国家秩序、稳固政权的重臣。此时的清朝已经风雨飘摇,朝廷内部局势动荡不安,皇帝几乎成了无关紧要的存在,而大臣们的主要责任是辅佐朝廷进行治理。不论是哪一种说法,曾国藩始终是其中的关键人物。 今天,曾国藩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在人们心中,他几乎是完美无缺的存在。大家几乎找不到他有什么明显的缺点。历史中,许多功高震主的悲剧屡见不鲜,尤其是当一个大臣的权力过大时,最终的结局往往是被除去。但是,曾国藩在晚清时期并没有遭遇这种命运,为什么会这样呢? 说到底,不是清廷不想除去曾国藩,而是当时的清朝实在没有能力动他。事实上,早在平定太平天国之前,曾国藩、胡林翼和左宗棠等人就已经担心,一旦成功攻下天京,自己可能会成为“兔死狗烹”的牺牲品。大家都知道,太平天国的崛起让清朝的末期更加困难。那个时候,太平天国几乎占据了大半个清朝的土地,给清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湘军的成立本来是为了镇压太平军,但其根本目的并不是要保护清朝,而是因为文化和信仰的差异,才让这些人不得不与太平天国作对。太平军信奉基督教,而曾国藩则标榜捍卫中国的传统宗教。自清朝入关以来,汉人一直受到防范和歧视,尤其是没有兵权。直到太平天国爆发,八旗和绿营军队节节溃败,朝廷才不得不启用汉人,曾国藩和胡林翼才有机会掌握兵权。 在清朝时期,虽然有不少汉族官员被任用,但他们几乎都没有兵权。曾国藩曾以侍郎的身份任职,但依然是一个普通人,完全没有军事实权。甚至有一次,有人评论说:“一个普通人,万众跟随,这对国家来说可不是好事!”咸丰帝听后,马上收回了曾国藩担任湖北巡抚的任命。结果,曾国藩在几年时间里都处于“有兵无权”的尴尬境地。 直到同治元年(1862年),曾国藩才开始署理两江总督,开始掌握真正的权力。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三人都非常熟悉中国历史,一旦成功镇压太平军,清廷为了维护自身统治,才让这些汉族官员获得了兵权。在这三人当中,曾国藩是盟主,胡林翼是智囊,左宗棠则是强将。曾国藩曾经说过:“天下已经腐化,岂能坐以待毙?当以我的一身,来承担天下的非议!” 左宗棠一直保持着清高的态度,而且确实非常有才华,他自比诸葛亮。他对满洲贵族的统治也心生不满,希望能出现像刘备一样的君主。左宗棠和胡林翼是多年的朋友,二人思想非常契合。虽然不能说曾国藩对清朝不忠,但他对清廷的忠诚度确实有限。从他发布的《讨粤匪檄》就可以看出,他强调的更多是捍卫传统文化,而不是捍卫清朝政权,这也让当时的满清高层感到不满。1861年,胡林翼去世,三驾马车的局面被打破。为了保持这种平衡,曾国藩决定建立淮军,并让李鸿章来代替胡林翼的角色。这样,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一局面支撑了晚清政局的稳定,慈禧太后当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并采取了措施。为了向慈禧表忠心,曾国藩裁撤了湘军的大部分力量,并让曾国荃回家养病。 此外,慈禧还巧妙地利用了湘军和淮军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左宗棠和李鸿章之间的分歧,成功达到了权力平衡。可以说,正是曾国藩、左宗棠和胡林翼三人所布下的这一局,才让湘军和淮军这两个集团能够得以安然存续。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强大的八旗兵已经不再具备战斗力,最后在肃顺的建议下,咸丰帝只得依靠湘军打败了“长毛”——即太平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