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的结局确实是自作自受,如果朱元璋不杀他,恐怕百年后朱家子孙根本无法应对他,甚至会被他一网打尽。朱元璋果断解决了蓝玉,避免了未来的麻烦,体现了他的先见之明。 公元1393年,朱元璋以蓝玉谋反为罪,将其斩杀,并剥皮示众。他还将蓝玉的党羽一网打尽,牵连的人数达到了15,000多人,这件事史称“蓝玉案”。最初,蓝玉是跟着姐夫常遇春一起打拼的,因为屡次立下战功,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在洪武四年到洪武十二年这八年里,蓝玉参加了几场大胜,并因表现突出,最终被封为永昌侯,赐予二千五百石的俸禄,还获得了世袭爵位的凭证。 蓝玉开始得意忘形,逐渐变得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他养了大量的义子。这些义子相当于是他的家奴,虽然最初只是养了几个人,但随着他地位的提升,他的权力也逐渐膨胀,导致了他越来越无法无天。俗话说“高处不胜寒”,蓝玉的确飞得太高,把自己置身于外太空,甚至连朱元璋的命令都开始不愿听取。他开始觉得自己已经是“大主子”,而不仅仅是朱元璋的臣子。这种态度让朱元璋非常不满,因为朱元璋刚刚打下的大明基业,不能让蓝玉来破坏。他还养了这么多义子,这些人只听蓝玉的命令,而不听朱元璋的,这让朱元璋感到威胁。 蓝玉虽然声称这些义子是他收养的,但实际上,他们不过是他的家奴。养家奴本来没什么问题,可是蓝玉养得太多,朱元璋开始怀疑他是不是有反叛的企图。朱元璋对蓝玉的疑虑越来越深,心想:“你养这么多家奴,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不是想借此图谋不轨?”
另外,蓝玉的所作所为也让朱元璋更加反感。蓝玉在北征时俘获了北元的王妃,而在夜里竟然趁机调戏侮辱了元妃。虽然当时战场上缺女人,但这在朱元璋看来是绝对不可接受的,他对武将有严格的规定,禁止他们在战争中对敌军俘虏做出不道德的行为。为了提醒蓝玉,朱元璋在封他为梁国公时,特意将“梁”字改为“凉”,并将蓝玉的过失刻在石碑上交给他。但蓝玉显然不以为然,对此并未放在心上。 蓝玉的死,归根结底是因为他缺乏聪明才智。尽管他是名将,但却不懂得识时务。他的外甥女嫁给了太子朱标,而自己的女儿也成了皇妃,这让他拥有了皇亲国戚的身份,本应好好珍惜这个机会,维持低调,稳固自己的地位。然而,蓝玉却不懂得克制,完全不顾朱元璋的警惕和底线,反而一意孤行,最终丧命。蓝玉的死不仅仅是被杀,更是因其所犯的种种错误,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在朱元璋的心中,蓝玉就像一根刺,既要防着他,又必须拔掉,否则这根刺迟早会深入骨髓。朱元璋为了蓝玉的问题夜不能寐,寝食难安。直到1393年,朱元璋终于下定决心,要对蓝玉动手,于是以谋反罪名将他定罪,最终牵连了全国15,000多人,这便是明朝著名的“蓝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