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为什么说蒙古族只有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才能生存和壮大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当时中国正面临外来侵略和内部封建体制的双重压力,社会矛盾日益激烈,国家岌岌可危,处在崩溃的边缘。那个时候,中国的主权名存实亡,外国势力在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还时常给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设置障碍。如果将清朝末期的中国比作一只“沉睡的狮子”,那么蒙古民族地区就是其中最为昏沉的一块。
“变则兴,不变则亡”的哲学思考
为了挽救日渐衰弱的国家,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知识分子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社会进化论。在哲学上,“变”意味着原有事物的结束和新事物的开始,是事物发展的推动力,而与之相对的“变”就是“固守不变”,两者带来的结果截然不同。在当时,变法维新的思潮深入人心,贡桑诺尔布,作为一个有民族复兴意识的领导者,看到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开始探索社会腐败的根源,并渐渐意识到“变”的重要性。他希望在不破坏清朝封建体制的前提下,通过变革,使国家不被世界的发展所淘汰,努力与时俱进。
贡桑诺尔布突破了蒙古传统的神学唯心主义思想,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来观察社会发展,提出了“变则通,不变则亡”的思想。他努力推动改革,转变传统的神学观念,促进实业和农牧业的发展。通过这种变革,喀喇沁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显著提升,思想也逐渐解放,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在蒙古民族地区的传播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由落后走向文明”的进化论
贡桑诺尔布认为文化教育在民族复兴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初,在西方先进文化和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一批有远见的志士开始重视教育,满怀振兴民族文化的雄心。贡桑诺尔布顺应这一潮流,致力于让喀喇沁旗的人民获得文化启蒙。他对佛教进行批判,改造其传统的观念。在理论上,他借助封建时期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以及无神论等哲学思想进行分析;在实践中,他推动教育改革,摒弃了传统的“学在寺院”的教育形式,倡导建立新的教育体系,传播西方的先进文化,解除佛教对蒙古族人民思想的束缚,推动了蒙古族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民智最为难”的启蒙思想
贡桑诺尔布深信,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是循序渐进的,而这个过程的核心便是人民是否接受了高等教育。他提出:“自古以来,无论哪个民族,都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步从落后走向文明”。他以此为基础,引用西欧列强的例子,说明无论哪个国家都曾经过“野蛮时期”,但正是因为各国的国王能够培养自己的人民,才最终走向强盛。贡桑诺尔布提到,像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样,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和发展,国家变得强大,民众富裕。
他回顾蒙古族的历史,指出在成吉思汗、忽必烈、薛禅等人的领导下,蒙古曾经强盛一时,但自那以后逐渐衰落,陷入贫弱的境地,这与缺乏文化教育密切相关。因此,他提议建立学校,提升民众的教育水平,帮助国家走出困境。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激发民众的潜力,使民族走向复兴。
贡桑诺尔布认为,变革具有渐进性,最终会开辟一条新路。在他的理论中,社会和民族的进步是一种逐步发展的过程,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暂时的,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在推动蒙古族从“落后”走向“文明”的过程中,贡桑诺尔布首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随后以开放的姿态学习日本的改革经验,逐步进行变革。
“扶桑本海隅,事事争前驱”。他指出,在面临国家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局势时,每个公民都有责任为国家的复兴贡献力量。他通过诗文表达了自己对民族复兴的深刻思考。他看到了日本的成功发展,写道:“民智最为难,眼界犹为宽,借此起胜心,焕然成大观”。清朝末期,佛教在蒙古地区控制着大量资源,许多寺院不仅占用了广阔的草原,还成为了文化教育的中心。蒙古人民大多信奉佛教,接受了虚无的教义,导致思想停滞,未能发展更先进的文化教育。
贡桑诺尔布对佛教盛行深感担忧,他发表训令,提到如果蒙古人口继续减少,喇嘛的数量也将减少,佛教将逐渐衰退。他还提到,蒙古人民长期受佛教虚幻教义的影响,往往陷入“顺天命”之思维,不思改变现状。而清朝的统治加强了这一思想的束缚,使人们无法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贡桑诺尔布通过与传统神学的对立,推动了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他认为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依赖于民众教育水平的提高,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通过教育启蒙,他逐步破解了佛教的束缚,帮助人民认识到改变现状的重要性。最终,在他的带领下,蒙古民族迎来了文化的复兴,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下一篇:昌平区百余名小选手参与校园手球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