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
1894年秋天,慈禧太后在满朝文武及光绪帝的面前大发雷霆,怒气冲冲地说出了这句话。事情的起因,是因为帝师翁同龢再次进言,建议将圆明园修缮所需的资金转而用于补充北洋水师的军费,用以抵御即将来临的日本侵略。然而,明年正是慈禧的60大寿,圆明园是皇家最重要的园林,只有它才能承办慈禧的寿宴。但圆明园在1860年时被英法联军焚毁,现在只剩下断壁残垣,若不重新修缮,根本无法作为寿宴的场地。因此,翁同龢的建议无异于让慈禧过不了她的60大寿!
愤怒之下,慈禧不仅拒绝拨款给北洋水师等军队,还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把大量军费挪用于修缮圆明园。结果,这一来一回的资金调拨使得清朝的军队实力进一步削弱,最终在甲午战争中败给了日本,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
慈禧在中国近代史上可谓真正的“实权皇帝”。自从咸丰皇帝去世后,她便开始逐渐掌控朝政,最终成为清朝的实际统治者。与唐朝的武则天不同,慈禧始终把个人和清朝的利益放在首位,从不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考虑在内。她享受了无数荣华富贵,见识了世间的种种奇异,但她骨子里依然是一个封建保守的人,始终只关心自己的统治地位,从不主动去关注世界的变化。
例如,当时世界上早已发明了灯泡,但慈禧对此毫无兴趣。其实,灯泡的雏形早在她出生之前就已问世。1801年,世界上就出现了铂丝灯泡,虽然亮度很低,且使用时间很短。到了1854年,碳丝灯泡问世,亮度有所提高,而且能持续发光400小时,这在当时已经比蜡烛油灯更为先进了。到此时,慈禧已经19岁。
而在1880年,著名发明家爱迪生改良了碳丝灯泡,能够持续亮光1200小时,震惊了全世界。此时,慈禧已经是垂帘听政,握有最高权力的清朝实际统治者。按理说,慈禧作为这个位置上的最高权力者,应当对这种全球瞩目的科技发明有所了解,但她对这些完全不感兴趣。她更喜欢去看戏、逛园子,直到大臣们把电灯引进清宫,她才第一次听说过灯泡这种东西。
负责宫内事务的太监总管李莲英,看出慈禧对新奇事物有些兴趣,于是决定通过电灯来讨她的欢心,同时也为帮助洋人推销灯泡。李莲英把灯泡安装到慈禧常去的一处宫殿中,特意引她前来观看。宫殿里,灯泡垂吊在四周,光彩夺目。慈禧从未见过这样的东西,看到这些灯泡后,她第一反应便说:“茄子!”
站在背后的李莲英差点忍不住笑出声,但他迅速调整好表情,解释道:“老佛爷,这些是灯泡。”
慈禧听后有些不悦,觉得自己怎么会不比一个太监懂得更多,便继续说道:“什么灯泡,这分明就是‘茄子’,形状差不多,你说它叫灯泡,带了个‘灯’字,难道它能发光吗?”
李莲英见慈禧有些好奇,便趁机笑着打开了开关。刹那间,所有的灯泡都齐齐亮起,整个宫殿顿时被五光十色的光辉照亮。慈禧惊讶地看着这些明亮的灯泡,才意识到原来这些“茄子”竟然真的能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