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城位于今天的重庆合川,是一块约2.5平方公里的小高地。从1259年起,蒙古军团集结了数十万兵力围攻这个小小的地方,但他们被困在钓鱼城外,整整36年,直到蒙古大汗蒙哥死于城外,这个地方因此被称为“上帝折鞭之地”。
那么,为什么钓鱼城能抵挡住蒙古军队长达36年呢?其实有三个主要原因。
首先是准备充分,粮草充足。窝阔台在攻宋时(1235~1241年),由于原本防线的秦岭-汉中防线被突破,成都平原已经不再安全,因此南宋的新任四川安抚使余玠决定将四川的首府从成都迁移至重庆。这样一来,成都平原的防线就基本放弃了。重庆成为了四川地区抵抗蒙古的核心,余玠在重庆周围修建了大量依山而建的山城堡垒,控制了四川的主要河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在这些防御点中,钓鱼城至关重要。钓鱼城位于涪江、嘉陵江、渠江三江交汇处,守住钓鱼城,宋军就能封锁蒙古军队的进攻通道,防止他们继续南下攻打重庆。所以钓鱼城是重庆的“门户”,如果这里失守,重庆就会暴露于蒙古的进攻之下。因此,余玠在这里修建了一个占地约四千亩的山城堡垒,内部储备了大量粮草和军需物资,为长期抵抗做好了准备。钓鱼城的驻军有2万,粮草和水源充足,足够支撑他们长期抵抗。
其次,钓鱼城易守难攻,防御十分坚固。钓鱼城的地基是钓鱼山,这是一块倾斜度达到70度的悬崖岩石。城堡设计时充分利用了山势,将城堡分为内城和外城,内部区域采用城墙分隔,形成多个防御区域,类似于船只的水密舱。这样,如果其中一个区域被攻破,其他区域的安全不受影响。而且城堡的八个城门中有七个都建在悬崖上,采用坚固的条石建造,防御力极强。如果蒙古军要攻城,只能采取硬拼方式。
最后,守城将士团结一心,凝聚力强。这一点非常关键。前两点只是外部条件,而战争的胜败最重要的还是看人的因素。1258年,蒙哥率领三路大军攻灭南宋。经过一段时间的征战,四川大部分地区已经沦陷,剩下的仅仅是钓鱼城周围的一些孤立据点。
1259年初,蒙哥的大军来到了钓鱼城,此时他的军队已超过10万,而钓鱼城的宋军只有2万人。蒙哥一开始并不打算全力攻城,他认为自己一路攻城无阻,只要威胁一声,钓鱼城的守军必定投降。然而,守将王坚坚决抵抗,不仅杀死了前来劝降的使者,还故意激怒蒙哥,表示要与蒙古军死磕到底。
蒙哥愤怒之下决定发动强攻,派兵围困钓鱼城。但他没料到宋军的抵抗决心异常强大。围城战持续了两个多月,蒙古军不仅进行进攻,还不时进行劝降,但都被宋军拒绝。在这段时间,宋军也损失了不少人,其中几次蒙古的夜袭几乎突破了城防,尤其是攻打奇胜门时,宋军差点守不住。好在王坚指挥得当,宋军拼尽全力,才坚持了下来。
直到五月底,长江流域的雨季来临,钓鱼城外的大雨迫使蒙古军停战,宋军也趁此机会修整,恢复了作战能力。到了七月,虽然雨停了,但气候变得炎热,蒙古军的士兵因为习惯寒冷的北方气候,难以忍受重庆的高温和潮湿。面对恶劣的气候,蒙古军的士气逐渐低落,有将领建议减少对钓鱼城的围攻,转而进攻其他地方。但蒙哥坚持要拿下钓鱼城,于是继续发动猛烈进攻。
到了七月末,蒙哥亲自督战,试图以此激励军心。正当两军激战时,宋军突然用火炮击中了蒙哥。蒙哥受伤,虽然被带回大营治疗,但最终伤重不治,死于钓鱼城外。有人说蒙哥是死于霍乱和痢疾,但不管怎样,蒙哥的死无疑是意外的,也正是这一事件使得蒙古的进攻突然停滞。
蒙哥的死亡导致蒙古大军撤退,南宋得以在1259年免于灭亡。如果没有蒙哥的突然死去,南宋或许早在1259年就已经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