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兄弟间为了争夺权力而互相残杀、叔侄之间为了争权而互相残害的事情屡见不鲜,尤其在五代十国时期尤为显著。比如,后梁的太祖朱温被自己的亲生儿子朱友珪所杀,而朱友珪自己却被兄弟朱友贞所杀;后唐的李嗣源和李存勖也同样是亲兄弟之间的权力斗争,且都不遑多让;石敬瑭则通过篡夺后唐政权以姐夫的身份,做出了更为极端的事情。这一切纷争的根源,无非是争夺至高无上的皇权,权力的诱惑使这些人心生贪念。然而,作为后来的继承者,他们的前人——唐朝,所发生的权力斗争更为显著和典型。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帝国之一,疆土广袤,经济与军事实力雄厚。后世许多人都将唐朝的强盛归功于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很多人称赞李世民是一个难得的明君,认为如果没有他的领导,唐朝难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然而,李世民上位的手段,却并非那么光彩。看过唐朝相关的电视剧、电影和小说的人应该都知道,李世民是通过当年的“玄武门之变”发动了政变,才得以上位。在这次变故中,李世民亲手杀死了即将继位的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并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让位给自己。而关于这场政变,至今仍然有一个争议:李世民为何在玄武门之变后如此急切地逼迫李渊退位,明明已经稳操胜券,为什么还要这么急于推动这个过程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久了易生变。李世民不敢再等待,也不愿意拖延时间。
李世民上位的过程已经非常明确,但即便他现在已经是胜券在握,他依然不能等。因为他清楚地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渊的其他儿子们将逐渐成长起来,届时自己可能会面临新的威胁。如果李渊联合其他儿子,或者自己的兄弟们效仿当年自己夺位的手段,联合起来对自己进行反击,局势将会变得十分复杂。李世民担心,甚至不排除李渊可能会与其他儿子联合,或者他的弟弟们学会当年他使用的手段,试图将自己排除在外。因此,他不敢继续拖延,必须尽快确保自己能掌握最高的权力。
此外,李世民对李渊的偏心早已有怨言,尤其是李渊将太子之位一直优先给了李建成,这让李世民内心积压了很长时间的怨气。此时,他已不愿再给李渊任何机会。李世民本身就充满了对权力的渴望,他内心强烈地想要登上帝国的最高宝座,掌控大唐的一切。因此,他一心想要尽快称帝,彻底掌握权力,毫不犹豫地加快了这个进程。
李世民身边的许多大臣们也促使他尽早登基,他们害怕李渊日后会进行报复。李世民的造反并非单打独斗,而是得到了许多大臣的支持。例如,尉迟恭、长孙无忌、侯君集等人都参与了这场政变,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杀害太子李建成和挟持皇帝李渊的行动。如果李世民不尽快登基,那么权力依旧掌握在李渊手中,而李渊一旦摆脱了他们的控制,很有可能会对他们进行报复。虽然李渊不可能直接杀害自己的儿子李世民,但没有人敢相信李渊会放过这些参与政变的大臣。尤其是李建成的旧臣和忠诚的大臣们,肯定会要求李渊为儿子的死复仇,而一旦复仇开始,李世民和李渊的关系也可能出现裂痕,到时李世民的支持者可能会被推向风口浪尖,成为替罪羊。
因此,李世民之所以急于逼迫李渊退位,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他担心长时间等待会带来不利的变数,二是他对权力的渴望使他不愿再拖延,三是他身边的支持者们为了保全自己,也急切希望李世民尽早登基,稳固自己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