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熟悉日本战国历史的朋友来说,伊达政宗这个名字一定不陌生。伊达政宗是日本东北陆奥地区伊达家最著名的家督之一,但在伊达家历史上,曾有两位家督都叫做伊达政宗。这是怎么回事呢?
伊达家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武士家族,早在镰仓幕府时期就已扎根在日本东北的陆奥地区。尽管伊达家在那个时期只是一个中等地位的武士家族,但它为日后的辉煌奠定了基础。随着镰仓幕府的灭亡,后醍醐天皇采纳了儿子护良亲王的建议,设立了陆奥镇守府,任命北畠亲房与北畠显家父子负责,目的在于制衡以关东为大本营的足利尊氏。伊达家也在北畠父子的领导下,成为南朝的一员。
然而,在南北朝时期,许多武士家族频繁更换阵营,连足利尊氏也曾投降过南朝。伊达家趁机在战乱中迅速发展,成为陆奥国的重要势力。北畠显家战死后,伊达家选择归顺北朝(即室町幕府)。此后,室町幕府将伊达家纳入奥州管领的管辖,但不久后,足利义满撤销了奥州管领的职位,将陆奥国交给了镰仓公方。
镰仓公方的第三代公方足利满兼有着雄心壮志,想要取代足利义满的地位。为了控制陆奥国,他要求伊达家九代家督伊达政宗将部分土地割给镰仓公方的分支篠川公方和稻村公方。伊达政宗果断拒绝,这一举动赢得了足利义满的支持,也标志着伊达家在陆奥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应永六年(1399年),伊达政宗起兵反抗镰仓公方,史称“伊达政宗之乱”。在足利义满的支持下,伊达政宗成功扩大领土,并重创了镰仓公方在陆奥的势力,直至战国时代来临,镰仓公方都未能重新控制陆奥。伊达政宗的胜利不仅让伊达家成为陆奥国最强大的势力之一,还使伊达家与室町幕府建立了紧密的关系。因此,伊达政宗被誉为“伊达家中兴之祖”。
进入战国时代后,伊达家经历了许多波折。特别是在天文十一年(1542年)爆发的“天文之乱”中,伊达家遭遇重创。尽管如此,伊达家的后代依然致力于恢复家族的荣光。永禄十年(1567年),伊达家第十六代家督伊达辉宗的长子出生,名叫梵天丸。随着战国时代局势的变化,伊达辉宗对未来的发展充满忧虑。
天正五年(1577年),伊达辉宗决定为梵天丸取名“伊达藤次郎政宗”,这不仅是为了延续家族的荣耀,也是希望他的儿子能像九代家督伊达政宗一样,为伊达家带来新生。尽管日本当时并没有避讳名字的礼法,后代可以与先祖同名,只要“通称”不同,因此后来的伊达藤次郎政宗也成为了第二位名叫伊达政宗的家督。
第二任伊达政宗最终在历史上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了江户幕府仙台藩的初代藩主,进一步奠定了伊达家的霸主地位。为了与九代家督区分,后人有时会称他为“独眼龙政宗”或“仙台政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