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想在乱世中立足绝非易事,而曹操却做到了。他善于在各方势力之间游走,最终建立了自己的霸业。曹操之所以能成就大业,与他宽广的胸怀密不可分。不过,许多读过三国故事的人都会觉得,曹操这个人难以琢磨,总让人看不清他的真面目。他在许多事情上常常逆流而行,正是这种反常的做法,成就了不少大事。除了在军事上卓有建树,曹操还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文学家,他的诗作流传千年,从中也可看出他心胸宽广、气度非凡。那么,曹操究竟在哪些方面喜欢反着来呢?
首先,他常让反对自己的人参与决策。曹操麾下的文人和谋士,很多都因畏惧而不敢直言。曹操深知,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决策。战争中,谋士的意见至关重要,曹操喜欢听取那些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人,并在争论之后重用他们。张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当年,是否攻打乌丸成为争议焦点。张辽认为时机不成熟,担心若刘备趁机来袭,许都将有危险。张辽的顾虑合情合理,但曹操认为这是难得的机会,并相信刘备不会冒险。于是,他带着张辽等人亲赴乌丸。战前,曹操再次征询张辽意见,张辽坦言只能拼死一战。出乎意料的是,曹操让张辽指挥整个战役。张辽惊讶不已——之前反对,现在竟然被委以重任?这正是曹操的策略:让谋士敢于直言,而不必顾虑后果。结果,在张辽指挥下,大获全胜,对方首领被斩,曹操的信任也得到了回报。
其次,曹操做事果断,但内心多愁善感。《三国演义》中多次描写他悲喜交加,令人难辨真伪。攻打乌巢后,曹操大获全胜,他割掉敌军首领淳于琼及士兵的鼻子,然后将士兵释放。这一做法不仅残酷,却也是深谋远虑——利用恐惧动摇敌军士气。可在袁绍去世时,曹操又痛哭流涕,这似乎是真情流露,也显示他兼具果决与感性的一面。
最后,曹操做实事低调,做表面工作高调。他不愿让人看透自己的心思,对猜测他意图的人更是警觉。历史上的杨修便是例子。杨修聪明过人,能洞察曹操的心机,一度以为自己受赏识,后才明白曹操早已谋划处死他。曹操果断高调处理杨修,显示了他深藏不露、善于布局的一面。
总的来说,曹操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枭雄:他敢于逆流而行、果决严厉,却又多愁善感;他表面张扬,内心沉稳;他能用信任激发人才,又能以智慧掌控局势。细读史书,便能更全面地理解这位三国时代的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