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令杀樊哙
这段时间,天色阴沉,乌云压得人心里发慌,仿佛一场暴风雨随时要降临。陈平心里忐忑不安,正是在这种氛围下,他收到了一道诏令:
“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
接到诏令的陈平深深叹了口气,知道风暴已近,他必须早早为自己谋划。
回想当年汉室初定,刘邦论功行赏,对那些从沛县一同起兵、并肩打天下的兄弟们都给予了优厚的官职和奖赏。比如沛县老上司萧何,多次在刘邦兵败时提供粮草和后备支持,也频频出谋划策,在刘邦心中功劳居首;而曹参紧随其后,战场上屡建奇功。虽然朝臣曾提出异议——认为曹参长期征战受伤累累,萧何只是后勤官,怎能比得上曹参——但刘邦仍坚持自己的评定。
在这些奖赏中,樊哙的功绩同样显赫。他从默默无闻的屠夫,成长为舞阳侯,光环加身,不仅是立下赫赫战功的老臣,更是一直陪伴刘邦的老朋友。
那么,为什么刘邦会下令杀与自己关系如此亲密的樊哙呢?究竟是樊哙犯了什么大错,还是刘邦心中发生了变化?
---
2. 樊哙的汗马功劳
樊哙的贡献不可小觑:他协助刘邦夺取沛县,使其成为后续行动的核心基地;在鸿门宴上,他展现了非凡的勇谋,保护刘邦脱身;之后,又随刘邦南征北战,直至天下归汉。
如果仅凭他最初的屠夫身份或鸿门宴的英勇表现,就以为他只是一个直爽勇猛的汉子,那就太片面了。
刘邦病重时,大臣们不敢轻易打扰,而樊哙性格直率,直接推开大门进入病房,让众臣得以跟随。他看到刘邦身边只有太监,不禁潸然泪下,对刘邦说道:
“陛下,您可还记得我们当初一起打天下的岁月?那时您意气风发,如今却病榻在身。我为您忧心,也提醒您务必安排好继承人,别重蹈覆辙。”
他的话中蕴含多重含义,又逗得刘邦开怀大笑,让他安心不少。
---
3. 欲杀樊哙
然而,后来有人在刘邦耳边低语,说樊哙意图杀戚夫人及其子如意。众所周知,戚夫人深得刘邦宠爱,甚至有意让如意继承太子之位。而在刘邦病重之际,关于继承人的问题更是牵动人心,任何暗示都可能引发疑虑。樊哙的直率性格,加上有人挑拨,令刘邦心生疑虑。
于是,刘邦命陈平以自己的名义将樊哙诱来,准备将其处死。陈平心中亦有打算——毕竟樊哙功高情深,如果刘邦反悔,他得有余地应对。最终,刘邦在押送途中去世,陈平当即向吕后示好,樊哙才得以幸免于难。
---
参考文献: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