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5年,曹操亲自率军进攻汉中的割据势力张鲁,目的是打通通向益州的道路。经过四个月的激战,曹操成功击败张鲁主力,占领了汉中、南郑等战略要地。眼见大势已去,张鲁最终选择向曹操投降。
此时,曹操的谋士刘晔和司马懿提出建议,认为可以趁胜追击,直接进军益州,一举平定巴蜀。然而,曹操并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他引用了“得陇望蜀”的古语,表示不应过度贪图,随即带领主力军队回师,仅留下夏侯渊镇守汉中。
益州方面得知汉中被曹操占据,局势一片混乱。刘备在法正的协助下,迅速集结益州主力,向汉中发起攻击。汉中是西川门户,对巴蜀安全至关重要,刘备集中全力进攻夏侯渊,最终斩杀他。曹操赶来救援时,战局已无法挽回,只能撤退,汉中之战由此失利,从此曹操再未能平定巴蜀。
许多人事后认为,这是曹操战略上的失误:如果当时听从司马懿和刘晔的建议,一鼓作气攻入西川,消灭刘备,或许有机会完成一统天下的宏愿。但仔细分析当时的形势,会发现曹操的选择其实是深思熟虑的。
首先,曹操的内部并非完全稳固。尽管击败了张鲁,但张鲁残余势力逃往巴中,随时可能作乱;关陇地区尚未完全平定,军队和地方势力之间仍有反复拉锯战。在这种情况下贸然进攻西川,风险极大。
其次,曹操的根据地在河南和河北,这是他多年征战积累的物质基础,人口和经济都集中在这里,不能轻易放手。汉中虽然重要,但并非曹操的战略核心,而益州则易守难攻。若主力深入西川,不仅可能被刘备和诸葛亮牢牢牵制,还可能让关羽和东吴乘虚而入,威胁北方根据地,后果极其严重。
再者,益州自古易守难攻。即便初期进展顺利,长期来看也未必能彻底消灭刘备政权。曹操若深入西川,很可能陷入持久战泥潭,难以自拔。
综合来看,曹操放弃进攻西川,并非战略失误,而是基于对全局的深远考量。他选择稳固后方、巩固汉中,以保全北方根据地,避免多线作战的危险,体现了其卓越的战略眼光。正如刘备谋士法正所言:“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曹操的谨慎,是对时局的精准判断,而非错失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