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将丢失荆州的责任直接归咎于关羽,甚至有人将责任延伸到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然而,实际上,诸葛亮并没有主动提出要进军益州的计划,打益州的主要策划者是张松、法正和庞统。而在刘备最初攻打益州时,张飞、赵云和诸葛亮这些重要的嫡系将领并没有参与进攻,他们都留守在荆州。直到庞统在战斗中牺牲,刘备进退两难,才将这些将领调往蜀地。
事实上,刘备的嫡系军团打得非常顺利,一路攻入成都,最终使刘璋投降。这表明,真正守卫荆州的其实是刘备的嫡系集团,其中包括关羽、张飞、赵云等刘备的得力将领。至于刘备攻打益州的失败,最终导致了守卫荆州的兵力和将领被调往益州,关羽被任命为荆州的守将。这一决定,最终导致了关羽的迅速崛起与陨落。
在此过程中,诸葛亮实际上并不是军事指挥官,更多的是负责后勤保障。真正担任军师职务的是庞统和法正,他们的谋略为刘备打下益州提供了重要支持。比如曹魏的荀彧、袁绍的沮授、东吴的张昭等,都是各自阵营中真正的军事智囊。而对于荆州这片地理位置非常关键的地区来说,无论是谁都难以守住。除非刘备将都城设立在荆州,否则荆州永远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对东吴来说,荆州作为其咽喉要地,一旦丧失,东吴的心脏腹地就会受到直接威胁。因此,东吴绝不可能坐视荆州被敌人占领。而蜀国若是能成功打败曹魏,并转而攻打东吴,东吴甚至可能联合曹魏对抗蜀国,这样的局势将对蜀国的发展构成极大威胁。
因此,丢失荆州在某种程度上是注定的。即便关羽没有大意,最终荆州也难以守住。为了安抚东吴,蜀国甚至将荆州一半的土地归还给东吴,并划江而治,这也算是两国的妥协。
至于关羽北伐战败的原因,这并非单纯败在徐晃的手上,而是局势所迫。此时曹魏兵力五万,而蜀汉只有三万,敌众我寡。尽管如此,关羽依然能够攻破襄阳城,表现已经相当不易。在这场战役中,南郡的守军已经投降,关羽没有后勤补给,部队已经严重不足。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关羽的马步兵只有5000人,面对曹魏五万大军,完全是处于腹背受敌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关羽仍然试图与孟达求援,但孟达并未提供帮助,最后投降了曹魏。冷兵器时代,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选择战死也许成了军人的唯一选择。最终,曹魏损失三万兵力,而蜀汉的三万全军覆没,孙权也在背后捅刀,趁机捡了便宜。
论威望和实力,关羽是唯一能够长时间守卫荆州的人。庞统曾明确指出,荆州难以守住,关羽能够坚守六年,已经是极限。其他人来守荆州,恐怕做不到关羽这么久。面对曹魏和东吴的联合压力,关羽确实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即使曹操连合肥都不顾,重兵与东吴联合才最终打败了关羽,也足以证明关羽的卓越。至于曹仁死守、徐晃突进、吕蒙白衣渡江,糜芳傅士仁反叛等因素,只是加速了关羽灭亡的次要原因。
关羽北伐的真正目的,是为蜀国争取汉中,并转移注意力,然而孙权认为蜀国过于强大,决定联合曹魏来共同对抗蜀国。值得一提的是,荆州并不是从东吴借来的,而是刘备亲自夺取的。刘备与孙权的湘水之盟已经将荆南的部分土地归还给东吴,然而孙权却背信弃义,偷袭关羽。关羽的“羞辱”孙权,实际上只是孙权出兵的借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