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话形象地揭示了“过河拆桥”的道理。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许多开国功臣在立下赫赫战功后,最终都遭遇了皇帝的打压,像韩信、白起、徐达等人,他们的结局常常是因功高震主而被清除。
回顾那些能善终的武将,他们通常都懂得功成名就之后的“功成身退”之道。在国家稳固之后,他们或者隐退不问世事,或者辞官归乡,远离权力的纷争。然而,蓝玉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最终因为贪图权力,被朱元璋残忍处置。
蓝玉不仅是明朝的开国大将,还和常遇春是亲戚,还是朱元璋的老乡及亲家。在朱元璋打天下时,蓝玉屡立战功,勇猛异常,曾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被封为“凉国公”。
按理说,蓝玉在这种地位上应该选择退隐,安享晚年,但他却对自己的地位不满,渴望更高的荣誉。虽然蓝玉在战场上表现得非常出色,但他也有典型的武将毛病,脾气暴躁,性格刚烈。爵位封为国公之后,蓝玉逐渐变得自负,行为越来越过激,甚至多次触犯了朝廷律法,公然在皇帝面前失礼,这使得朱元璋对他越来越心生不满。
蓝玉的权力越来越大,变得刚愎自用。更让朱元璋愤怒的是,他在战争中俘虏了元朝的皇妃,却竟然强行侵犯了她,导致皇妃羞愧自杀。此事成为了蓝玉悲剧的导火索。
不仅如此,蓝玉还私下结党营私,试图建立属于自己的势力,这彻底激怒了朱元璋。朱元璋下令剿灭蓝玉的党羽,逮捕了15000多人,全部斩首示众。最终,蓝玉自己也未能幸免,被处以极刑,剥皮抽筋,尸骨无存。
朱元璋不仅将蓝玉的尸体展览给所有官员观看,作为警示,告诫他们不要居功自傲。虽然蓝玉曾为明朝建立立下赫赫战功,但因为为人轻率,缺乏自检,最终陷入了可悲的结局。这也为后来的官员们上了一课:即使功勋卓著,也必须懂得谦虚谨慎,否则难免陷入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