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355年,朱元璋攻克了和县,成为和州的守将。同年,胡惟庸投奔了朱元璋。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钟离(今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胡惟庸则来自凤阳府定远县(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两人家乡相距甚近,因此可以算作是“老乡”。
胡惟庸的起点并不高,他最初在元朝的元帅府担任一个不起眼的小官吏。经过16年的努力,他成功晋升为中书左丞,成为正二品的高官。再过两年,他便坐上了正一品的中书省右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那么,胡惟庸是凭什么获得如此高位的呢?
首先,他非常擅长“迎逢”。尤其是在成为右丞相之后,他对朱元璋极其小心谨慎,处处迎合朱元璋的心意,深得朱元璋的宠信。这也使得他能够在政坛稳坐高位。
其次,胡惟庸并非没有能力。他在处理政务上非常有手段,朱元璋甚至将他与历史上的名将张良、诸葛亮相提并论。虽然汪广洋比胡惟庸更早担任丞相,但汪广洋的政绩平庸,最终被朱元璋贬到地方去。杨宪也是胡惟庸的前任中书左丞,他虽然比胡早,但在政治斗争中被胡惟庸联合李善长等人扳倒,最终被杀。朱元璋认为胡惟庸不仅有能力,也因此能在丞相的位置上待了那么久。
第三,胡惟庸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择手段。比如,据说他曾用200两黄金贿赂李善长,借此获得了他的推荐,升任为太常寺少卿。不久后,他便升为太常寺卿,这也是他为了升官不惜采取非法手段的一个例证。
胡惟庸虽然有能力,但其手段往往非常激烈。在他担任丞相期间,他做出了许多无法无天的事。朱元璋最后之所以决定杀掉胡惟庸,表面上是因为胡惟庸的儿子死于车祸,胡惟庸为了复仇杀害了车夫,朱元璋得知此事后要求他偿命。胡惟庸想通过财物来赎回自己的罪行,但朱元璋没有答应。
然而,事情的真相并非如此简单。胡惟庸虽然表面上因车祸杀人而被追责,但他身上还背负着三项严重罪行。首先是专权,从杨宪死后,朱元璋开始极力宠信胡惟庸,使他渐渐掌控了朝廷的大权。很多重要的政务甚至不经过朱元璋的批准,而由胡惟庸自己决定。他还敢不报告一些重大外交事件,比如1379年占城国进贡的事情,就被胡惟庸掩盖,后来才被宦官告知朱元璋,成为胡惟庸专权的证据。
第二项罪行是结党。胡惟庸通过与李善长的政治联姻,拉拢了大量的亲信和官员,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政治集团。他不仅吸纳了不胜任职务的官员,还招募了军队中的一些力量,这种结党行为无疑让朱元璋十分忌惮。
第三项罪行是谋逆。大将军徐达对胡惟庸的行为深感不满,曾多次向朱元璋揭发胡的恶行。胡惟庸为了摆脱对徐达的威胁,甚至企图谋害他。他还通过与倭寇、元朝旧臣等外部势力勾结,企图通过外援来颠覆朱元璋的政权。更为严重的是,胡惟庸还曾密谋刺杀朱元璋。这一系列举动最终导致了胡惟庸的彻底垮台。
朱元璋虽然对胡惟庸的行为心生疑虑,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出于政治考量。朱元璋深知丞相制度的危险性。他在《皇明祖训》中明确表示,丞相制度易导致权臣专权,扰乱朝政,破坏皇权。因此,他决定废除丞相这一职位,并警告后代子孙不可轻易恢复这一职务,违者将受到严厉惩罚。
最终,胡惟庸不仅丧命,还牵连了三万余人,几乎整个庞大的政治集团都被彻底清除。这一事件的背后,是朱元璋加强皇权、打压权臣的决心。通过这次大清洗,朱元璋成功地削弱了丞相权力,稳定了自己的统治,为后来的明朝政权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