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攻打孙权的“夷陵之战”是三国历史中著名的战役之一,背景源自关羽在“襄樊战役”中败给曹操与孙权的联合力量。关羽的失败导致了荆州的丢失,随之而来的关羽死亡,也引发了刘备对孙权的复仇。这一仇恨促使刘备发动了后来的“夷陵之战”,而其中的兵力、营寨等细节,常常引发争议。
首先,刘备的总兵力到底有多少呢?《三国演义》中提到刘备带领七十五万大军,显然这远远夸大了实际情况。根据正史《三国志》的记载,刘备的实际兵力大约为四万人,另加上五溪蛮夷的支援,大约总兵力为五万人。
这一数字有多大依据呢?《三国志·先主传》中明确提到,刘备的主要将领如吴班、冯习、张南等一同出征,总兵力大约为四万人。《三国志》注引《魏书》也有类似记载,说明刘备出征时兵力大约在四万人左右。
再来看孙权的兵力,正史中有记载,孙权派遣陆逊带领五万人来抵挡刘备的进攻。尤其是在《三国志·陆逊传》中,记载了孙权派遣陆逊等人防守的情况,兵力也约为五万人。
那么,刘备是否真的在“夷陵之战”中连营七百里?《三国演义》对此有详细描述,说刘备在战场上布置了七百里长的营地,最终被陆逊火攻烧毁。根据《三国志·文帝纪》的记载,确实有刘备七百里连营的记载。曹丕在得知刘备布阵时表示,这种布局没有兵法可言,是“兵忌”,但正史明确提到刘备的确进行了这种大规模的连营布置。
进一步分析,刘备的五万人在七百里长的战线中布阵了约五十座营地。这一点在《三国志·吴主传》中有明确记录,其中提到刘备的军队分布在不同险要地点,共布置了五十多个营寨。而《三国志·陆逊传》也提到,陆逊通过火攻摧毁了刘备四十多座营地。由此可见,刘备在此次战役中确实布置了大量的营地,战线长度也达到了七百里。
关于兵力分布,如果以平均每座营地一千人来计算,刘备的五万人应该足够覆盖这七百里长的阵地。当然,在实际情况中,每座营寨的人数会根据地形和战略重要性有所不同,一些重要区域可能驻扎了更多兵力。
综上所述,刘备的兵力大约为五万人,确实布置了五十多个营地,形成了长达七百里的连营阵列。这些史实来自于《三国志》中的记载,较为可信。相比之下,《三国演义》和野史中的描写,显得更为夸张和虚构,因此我们应更重视正史中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