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特别是在石油等重要资源被盟军切断之后,日本的战争潜力几乎崩溃,外无援兵,内无粮草,意味着日本的失败已成定局。
由于缺乏足够的战略资源,日本不得不依赖自杀式武器,比如樱花特攻机和回天鱼雷,这反映出其军事工业已经走向崩溃。这些措施虽然显示了日本军方的绝望,但也意味着投降是迟早的事。
与此同时,日本国内的粮食运输也面临严重困难。大部分粮食只能通过渔船在夜间偷偷运送,船员甚至不敢启动引擎,只能靠桨划行,生怕被盟军潜艇发现并击沉。
美军的轰炸机几乎全天候无差别轰炸日本,导致日本的工业和农业几乎完全破产。零星的军事生产只能在民房里进行,但这些生产活动根本无法支撑继续作战。比如,李梅烧烤空袭就导致日本100多个城市在一个月内被摧毁。东京之所以没有立即遭遇原子弹攻击,主要是为了迫使日本尽早投降。
此时,日本的领导层,尤其是天皇制度的影响,决定了投降的时机和条件。天皇拥有绝对权威,即便军部激进派强烈反对,只要天皇同意投降,其他人也只能屈服。因此,即使偶尔有反抗,整体局势也难以改变。
从1945年8月起,日本的军事工业几乎完全瘫痪,坦克、装甲车、舰艇、飞机等装备早已无法生产。同时,日本在东北的防线也被苏联红军迅速突破,关东军全军覆没。许多士兵被送往西伯利亚劳改,失去了所谓的“大后方”。
即使日本的军事工业再顽强,缺乏资源也只能徒劳无功。国内资源极度匮乏,铁锅、炊具都要捐献出来用作武器生产。即使是仅剩的汽油和煤油,也全部优先用于军用。普通百姓甚至无法开车,公交车的动力来源变成了煤炭。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高层还计划通过“全民玉碎”来发动底层民众,但这些所谓的“国民义勇队”主要依靠长刀、土枪、镰刀等原始武器,而且其中青壮年人数极少,主要是妇孺老弱,这样的武装力量根本无法抵挡盟军的进攻。即便继续抵抗,盟军全面占领日本只是时间问题。
因此,投降已经不再是是否的问题,而是何时投降的问题。对于日本的高层而言,选择在此时投降,既能避免彻底灭亡,也能保全一定的利益。正因为如此,日本在投降后能够保留天皇制度,这与其投降时的谈判条件有着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