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肯定会大喊一声“天哪!”与其说他从一开始就面对一个空手而来的局面,不如说他直接就有了现成的军队和一个有序的政府架构。与其说他是从零开始,不如说他拥有了更好的起点,甚至有可能仅凭他的一手管理,再给他些时间,朱元璋能带领大明走向另一段巅峰。
崇祯皇帝在位时,尽管面临严峻局面,但并非到了万分危急的程度。如果他能做对一件事,大明的命运可能就会改写,不至于瞬间崩塌。若换成朱元璋来处理当时的危机,完全不可能犯崇祯那样的错误。更重要的是,朱元璋不仅不犯错,他的决策也更不容易被人挑出毛病。
第一个关键点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完再杀。朱元璋是个特别能忍的人,忍耐到了极致。哪怕有人在他面前做出极端挑衅的行为,他也会从容应对,不轻易发火。从他的处理胡惟庸的方式来看,便可看出朱元璋的智慧。胡惟庸曾在大明掌权7年,权力膨胀到自认为可以与朱元璋并驾齐驱。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胡惟庸拉拢了大量权贵,甚至连小官员都和他有了关系。而朱元璋耐心等到胡惟庸完成工作后,才一举拿下,示范给所有官员看:即使有了那么多支持者,我照样能让你下去。胡惟庸的案子不仅让明朝官场震动,许多官员因此丢了职。
与之对比,崇祯皇帝则显得缺乏耐心。他在位短短17年,就更换了19位首辅大臣。试想,如果每年都要换掉二把手,这些大臣不仅会产生极大的戒备心理,还会更多地关注如何保护自己,而非如何为国效力。这样的做法,必然导致朝廷的动荡。最终,崇祯必须为大明的灭亡承担至少80%的责任。
第二个关键点是:临时更换武将也需要承担责任。朱元璋在处理蓝玉问题时,即便蓝玉飞扬跋扈,朱元璋也毫不犹豫地为其提供支持,但当局势稳定下来,他果断进行清洗。朱元璋有着强大的战略眼光,可以平衡国内外的局势。然而,崇祯却在面临袁崇焕时表现得急躁且不理智。虽然袁崇焕在防御清军上表现出色,但崇祯因误信谣言,将其处死。这一决定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导致了大明在对抗清朝时失去了重要的一员大将。
第三个关键点是:敢于承担责任,背黑锅。朱元璋在当皇帝时,毫不在乎外界如何评价他,甚至会直言“我就是个乞丐”。他从不关心自己的声誉,只关注如何稳住自己的权力,并尽可能最大化利用自己的资源。而崇祯则不敢背负骂名,虽然国库空空如也,但他没有勇气采取激烈手段,像朱元璋那样对腐败官员进行打击。最终,这种犹豫不决使得局势更加恶化。
如果朱元璋面对崇祯时期的危机,他一定会有足够的魄力和手段去化解这一切。朱元璋在应对危机时,不仅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还能凭借敏锐的洞察力预测敌人的行动,他甚至能通过一张地图分析敌人的潜在动向。因此,朱元璋绝对能凭一己之力稳住大明,不仅能够击败清朝,甚至可能延续大明200年的盛世。
尽管历史无法假设,但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崇祯能具备朱元璋的魄力和手段,或许大明会有不同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