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富,曾是一位战斗英雄,在晚年回忆起自己当新四军时的艰苦岁月时,难掩悲伤。他说道:“苦,太苦了。穿不暖,吃不饱,那时候我们几乎每天都有人死去。和我一起从江宁出来的战友有30多个人,结果一个星期后,只剩下我一个人了。”那段岁月,虽然充满了抗敌的热血,但更多的是战友的离去和无尽的痛苦。陈宝富的眼里,不仅有战斗中的荣光,还有无数战友的鲜血与牺牲。除了打败敌人,他最为自豪的是,在战斗中救出了两名曾是伪军的年轻人,把他们从伪军的泥潭中拯救出来,让他们走上了成为英雄的道路。
陈宝富1917年出生在南京下辖的江宁县,这里有着丰富的渔米资源,但家境贫寒的陈宝富却是这里最贫困的人之一。小时候,他跟着母亲和哥哥辛苦生活,没受过教育,也常常饥肠辘辘。21岁时,他依然是一个放牛娃,身无分文。
1937年底,日军在南京实施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数十万无辜百姓丧命。这场灾难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情绪。不久后,新四军成立,并开始在民间招募士兵。虽然新四军无法提供像国民党部队那样的优厚待遇,但他们真心抗日,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对于许多贫困的家庭子弟来说,能够吃上一顿饱饭,已经是难得的福气。
那时,陈宝富在江宁放牛,看到新四军经过,他没有与母亲和哥哥商量,便抛下地主家的牛,直接跟着几位乡亲加入了新四军。加入新四军并不轻松,由于武器短缺,许多新兵连枪都没有,只能带上手榴弹和红缨枪,与敌人作战。幸运的是,陈宝富获得了一把老旧的汉阳造步枪,但子弹极少,他把枪和子弹看得如同珍宝,开枪时非常小心。
两个月后,陈宝富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战斗。面对敌人强大的火力,他依然顽强抵抗。多年后,回忆起那场战斗,陈宝富感慨道:“敌人的炮弹比我们的子弹还多。”为了节省弹药,陈宝富每次开枪都特别精准。就在他全神贯注时,敌人从侧翼突袭,陈宝富胸膛中被敌人刺刀刺中。但在惊愕中,他爆发出巨大的力气,一刀斩杀了敌人。尽管他的反击成功,但也因此耗尽了体力,当场昏迷。等他醒来时,已经在后方的野战医院里。
陈宝富听说,原本有176人的连队,现在只剩下三个人。但尽管如此,他依旧没有放弃,继续投入战斗,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到1942年,他已经是新四军某部九连的连长,带领着157人的加强团参加了无数艰苦的战斗。
其中有一次,他率领部队与日本独立混成第12旅团展开围歼战。这支部队作战非常凶猛,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新四军拼尽全力,终于成功消灭了敌人,尽管付出了三分之一的巨大牺牲。敌人的两个高级指挥官要么被击毙,要么在小河边剖腹自杀。然而,陈宝富回忆起这场战斗时,却总是满脸愁容,因为他深知,这场胜利背后,离不开战友们的牺牲与不懈努力。
在这段战斗中,也有让陈宝富自豪的时刻。一次,他捕获了两名年轻的伪军,这两人年纪轻轻,还是十九二十岁。他们原本应被枪决,但陈宝富却坚决反对,他认为:“这么年轻的孩子,怎么能就这样杀了呢?我们不是说过吗,愿意加入革命的就留下,不愿意的就放走。”在他的坚持下,这两个伪军被放过并安排到了他的连队里。他们心怀感激,最终成为了忠诚的新四军战士。
然而,随着战争的不断推进,战斗越来越艰苦,部队的牺牲也越来越大。许多伪军被招募进了新四军,虽然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但其中一些人并没有接受足够的政治教育,内心动摇。陈宝富的9连中也有一些伪军,他们受不了新四军严格的纪律,准备背叛。幸运的是,那些曾被陈宝富救下的两名伪军,毫不犹豫地向上级报告了这些人的背叛计划。陈宝富没有严厉惩罚这些伪军,而是耐心与他们交谈,最终帮助他们转变了思想。之后,这些伪军不仅没有逃跑,反而变得更加坚定,成为了新四军的骨干力量。直到抗战胜利,陈宝富的队伍中再也没有发生过逃兵事件。
陈宝富的战斗生涯一直持续到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他立下了赫赫战功,获得了无数荣誉。他还曾被评为全国首届一级战斗英模,毛主席也曾接见过他。16年的战斗生涯中,他受伤无数,甚至体内植入了钢板,但依然坚强地活了下来。
1953年,陈宝富回到了家中,此时他的母亲因思念他已失明。见到母亲的那一刻,陈宝富悲痛欲绝,抱着母亲痛哭流涕。他承诺,自己死后要与母亲葬在一起。后来,陈宝富离开了部队,去了苏州的干休所工作,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始终认为,无论做什么,最重要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不管做什么,都要想着人民。我们的胜利,是人民推着小车推出来的,八年抗战的艰苦,也是人民与我们一起扛过来的。我们打仗是为了人民,如今做什么也要为了人民。”他坚信,只有做到节俭务实、服务人民,才能真正报答为人民而战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