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战中,两大超级大国各自都有一票小弟,小国就是超级大国的棋子,用来争夺世界霸权。
冷战时期,古巴就是这样一枚棋子。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民主和解放成为时代潮流;很多国家如利比亚、伊拉克、古巴等国,先后发生革命,象征独裁专制的王权统治被人民推翻。
革命发生之后,象征进步和民主的力量上台,诞生了一批充满活力和战斗精神的领导人,这些领导人不约而同选择了跟美国决裂。
但是离开美国之后,这些小国势单力薄,必须要选择一个新的靠山。
作为美国的南邻,面积只有10万多平方公里的古巴本来应该紧靠美国这颗大树。
可是由于前政权是亲美的,通过革命上台的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只能选择反美立场;这也是大多数发生革命的那些国家的不二选择。
卡斯特罗是1959年通过政变上台的,上台后就迫不及待跟美国翻脸,采取坚定的反美立场。
1959年5月卡斯特罗政府颁布土地法,没收了所有美国人在古巴的资产。
对此美国政府针锋相对、毫不手软,对古巴进行回击。
艾森豪威尔总统宣布削减和停止进口古巴食糖,停止经济援助,实行贸易禁运,对古巴予以报复。
1961年1月3日,美国政府宣布与古巴断绝外交关系。
1961年4月16日,古巴革命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宣布古巴开始实行社会主义。次日凌晨,美国支持的雇佣兵从古巴南部的猪湾登陆,入侵古巴,但在72小时之内被古巴武装击溃,史称“猪湾事件”。
1962年2月3日,肯尼迪颁布3447号告示,实施惩罚古巴的政策,以后9届美国政府保持对古巴的封锁。
根据古巴当时提出的一份报告,到2010年美国封锁对古巴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了1040亿美元,如考虑到近几十年来美元对金价的贬值,估计损失为9750亿美元。
美国的封锁影响到古巴的卫生系统,使古巴不能买到来自美国的药品和技术。
因为封锁惩罚那些与古巴有任何合同的企业,甚至是这些企业远在美国以外的地方,如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
可是古巴不但没有被扼杀,反而欣欣向荣。
以公共卫生为例,古巴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普遍的、免费的、现代的和有效的卫生系统。
冷战时期,古巴的儿童死亡率是世界上最低的; 古巴人的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了。
1959年卡斯特罗在古巴成功地进行革命之后,在旗帜鲜明反美的同时,开始投向苏联怀抱。
卡斯特罗这样做是非常聪明的,因为美国跟古巴是近邻,颠覆其古巴来非常容易。
跟美国保持亲密关系,古巴就可能出现颜色革命,美国就会以民主为名终结卡斯特罗的统治,古巴的革命成果就会毁于一旦。
而苏联距离古巴非常遥远,根本就不会对古巴构成威胁。
而且苏联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跟古巴制度相同,是古巴的坚定盟友。
与苏联结盟,古巴这一步棋确实走对了。
古巴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古巴距离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只有100多公里,是美国的后院。
苏联跟古巴结盟,就等于在美国后背打进一枚钉子,达到牵制美国、消耗美国的目的,让他永无安宁之日。
同时古巴宣布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美洲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在冷战爆发后,一直以输出革命、解放全人类为己任。如果将古巴打造成社会主义样板,就能起到示范作用,让更多的美洲国家纷纷效仿,推翻国内独裁政权,建立起社会主义政权,挤压资本主义的生存空间,为在全世界全面消灭剥削制度打下基础。
赫鲁晓夫说:“如果将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革命古巴保留下来,一旦它在这方面获得顺利发展,一旦古巴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到一定高度,以致成为拉丁美洲受苦受难的各国人民的一盏指路明灯,一座人们期盼的灯塔,这将有利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这将符合苏联人民的愿望,即把世界从资本主义奴役中解放出来,并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础上重新组织社会生活”。
但是,在美国的全面封锁下,挺住古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古巴文化和科技落后,而且被美国死死封锁,让他具备会造血功能无疑是不现实的。
别说没有人去古巴投资,即使投资办厂生产出产品也没有人敢买。
所以说,要想让古巴生存下去,短期内授人以渔是行不通的,必须授人以渔,让古巴人度过难关。
古巴人口只有1000万左右,苏联人口是他的30倍。
苏联人口将近3亿,每人一年挤出10美元,就是30亿,古巴每人就能分到300美元,吃喝不愁了。
苏联是想要当第三世界的领袖,要的是面子。古巴在美国封锁下,日子非常艰难,要的是里子。
两国各取所需、你情我愿,很快就走到一起。
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派出自己的亲密战友切·格瓦拉走出国门,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个金主。
在埃及人的帮助下,格瓦拉与苏联驻埃及大使相见,双方一拍即合,相谈甚欢,很快就达成了协议:苏联雪中送炭,从古巴购买50万吨糖。
1960年初,赫鲁晓夫派出了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米高扬出访古巴,在这里受到隆重欢迎。
卡斯特罗对米高扬表示,要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跟苏联永远站在一起。
19633年4月,古巴革命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第一次访问苏联,苏联当局给了卡斯特罗最高待遇。
这时候古巴导弹危机已经发生一年,两国关系当时出现了一点裂痕。
在1962年的导弹危机中,赫鲁晓夫向美国认怂,撤出了部署在古巴的导弹。
撤就撤呗,撤出之前竟然没有给卡斯特罗打招呼。
老卡是看电视新闻,才得知这一消息;他觉得自己被出卖了,成为苏联人的手中可怜的棋子。
但是古巴除了依靠苏联,别无选择,因此生气归生气,不能翻脸。
苏联人也觉得古巴这枚棋子不能抛弃,不然把他逼急了真投向美国,岂不是前功尽弃?
所以卡斯特罗访问苏联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热烈欢迎,一待就是40天,简直有点乐不思蜀。
这次苏联之行卡斯特罗满载而归,和苏联签订了多个援助协议。
古巴不是担心自己的糖没有地方出口吗?
赫鲁晓夫说:没有关系,卖给我们,高价卖给我们。
1968年国际糖价为 每公斤1.12美分,而苏联收购价是6.11美分,高了整整6倍。
1982年国际糖价为每公斤5.48美分,而苏联出价高达49.7美分,是国际糖价的8倍左右,让财大气粗的美国人也瞠目结舌。
解密的苏联文件显示,从1963年到1985年的22年间,苏联为古巴提供的蔗糖价格补贴就高达570亿美元,年均25亿。
赫鲁晓夫说,没关系,我们给;而且是低价给。
古巴需要的石油,苏联供应了90%以上。
苏联卖给古巴的石油,比以欧佩克定价低了40%。
不仅如此,古巴大批机械设备、原材料、化肥、粮食、水泥都是苏联提供的。
苏联每年还向古巴提供22亿美元的经济援助,从1963年到1988年,苏联向古巴提供的经济援助总额达550亿美元.
冷战期间,苏联对古巴的军事援助每年高达18亿美元,是古巴现在军费开支的30倍。
也就是说,苏联对古巴一年的军援,相当于古巴30年军费开支。
苏联对古巴如此慷慨,卡斯特罗非常感激,他的觉悟非常高,认为老大哥的援助不能白拿,于是,古巴开始输出革命,变成了拉丁美洲和非洲革命者的坚强后盾。
巴拿马、危地马拉、尼加拉瓜、秘鲁、阿根廷、委内瑞拉、哥伦比亚、阿尔及利亚、刚果(金)、几内亚、安哥拉等国的革命武装,都得到了古巴的大力援助。
古巴人排除大量军事顾问帮助他们训练军事人员,传授游击战知识。
武器装备更是慷慨相送,反正自己又没有掏钱。
比如古巴曾经出兵5万人介入安哥拉内战,支持安如人运和南非支持的安盟联大打出手。
而古巴在付出了伤亡1.4万人的代价后,则宣布将撤回驻扎在安哥拉的所有军事力量。
古巴支持的安人运,也成为叛徒,宣布放弃了自己坚持多年的主义。
更让卡斯特罗伤心的是,古巴出力不讨好,很多拉美国家狗咬吕洞宾,对古巴横加指责。
在此情况下,苏联对古巴的援助戛然而止,赔钱买卖不再进行。
古巴这个大国棋子,苏联实在是养不起了。
1991~1992年,古巴国内陷入全方位的危机:由于失去了苏联援助的石油燃料,古巴发电厂歇业,发电量锐减,大批工厂因为缺电而被迫停工;同时,又由于失去了苏联援助的农机和化肥,古巴的种植业也遭受沉重打击,蔗糖、烟草减产,出口锐减。而严重的经济危机,也让老百姓连最基本的食品和生活必需品都难以买到。在此情况下,古巴不得不开始苦难行军,宣布国家进入“和平年代的特殊时期”。
被抛弃后的古巴意识到,靠别人援助不是长久之计,只有自力更生才是出路。
90年代初期,为了克服经济困难,古巴启动了应急的“零号方案”。
此后,古巴适度发展旅游业,引进外资和技术,调整对外政策。
不过,古巴放弃自己坚持的真理。
与之相反,国内各种场合,卡斯特罗反复强调“西方代议制不是真民主,不适用于古巴”。
而正是这种制度和道路上的自信,帮助古巴指明了发展方向,让古巴政权得以继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