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界常提到一个说法,叫“清承明制”,意思是清朝的许多制度和政策都继承自明朝,或者是在明朝制度基础上进行演变的。比如,总督巡抚制、行省三使制、皇帝直辖六部、言官体系等等,明清两代的皇帝都住在同一套宫殿群内,甚至《大清律例》也直接以《大明律》为蓝本。
明朝的中央最高权力机构是内阁,清朝也仿照明朝建立了内阁制度,但清朝内阁的权力却远不如明朝内阁,几乎没有实际存在感。这就让人疑惑:既然清朝制度号称“清承明制”,为何内阁权力如此有限呢?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明朝初期,明太祖废除了延续几千年的宰相制度,由皇帝直接管理六部等中央事务。宰相制度一废,大量政务直接压在皇帝肩上,让他应接不暇。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顾问,协助处理政务,这就是明朝内阁的雏形。
到了明成祖时期,殿阁大学士制度进一步发展,正式建立内阁,成为明朝实际上的宰相机构。然而,与古代宰相不同,明朝内阁本质上仍是一种“高级顾问和传达室”,真正的决策权并不掌握在他们手中。清朝内阁继承了明朝内阁的这种特性,甚至在某些方面有所发展,但核心功能仍是传达和协助。
清朝建立之初,满洲还是渔猎民族,这导致入关后的清朝保留了大量贵族联盟的残余势力。在清初四位皇帝(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时期,有两位皇帝是由满洲勋贵推举产生,还有两位是经过妥协才继位的。这些满洲勋贵的权力最集中体现在清初的核心机构——议政会议上。
从努尔哈赤到康熙初年,议政会议是清朝实权最大的机构,谁掌握议政会议,谁就掌握大权。例如,多尔衮和鳌拜都曾通过议政会议掌控朝政。皇太极虽模仿明朝建立了“内三院”,但并未动摇议政会议的核心权力。而清初的内阁由于以汉族和汉化满洲官员为主,面对满洲勋贵的压制,地位十分有限。
例如,多尔衮入关后不久就取消了内阁最重要的票拟权。顺治帝即位后,为加强皇权尝试扩大内阁权力,但议政会议仍然掌握实权,所以顺治时期的清朝内阁始终比不上明朝内阁。直到康熙帝成年亲政时,内阁从议政会议手中夺权几乎无望,康熙干脆建立“南书房”,通过这一机构削弱议政会议的权力,加强皇权。
雍正帝继位后,设立了“军机处”,议政会议名存实亡,皇权达到了中国古代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南书房”和“军机处”的出现,清朝内阁扩大权力的可能性彻底消失,一直到清朝灭亡,内阁都只是“高级传达室”性质的机构。
因此,尽管清朝继承了明朝的制度,但清朝内阁并没有明朝内阁权力大,它的职能更多是传达和协助,而真正的决策权已被议政会议、南书房和军机处所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