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曹爽与司马懿的斗争时,结果的难以预测是显而易见的。若从逻辑上分析,曹爽几乎不可能胜利。想象一下,当燕王朱棣仅带着800士兵起兵反抗朝廷,面对朝廷几百万的大军时,谁能想到他会最终成功?这场斗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力,还受很多复杂因素的影响。
司马懿控制了京城,手中有太后的支持和三千死士,另外他还掌握了禁军的指挥权。即便如此,司马懿的兵力总数也不过一万余人。而曹爽拥有皇帝曹芳、大司农桓范、大将军司马鲁芝等权力支持,但当他前往高平陵祭祀时,仅带了少数禁军,之后他才征集了附近屯田兵数千人来防守。
曹爽的失误之一是,他在司马懿控制京城时几乎没有遇到有效反抗。曹爽的亲信,严世准尝试用弩箭攻击司马懿,却被孙谦三次阻止。由此可见,曹爽要么把所有亲信带走,要么留在京城的不是他可靠的人。曹爽未能保持对局势的掌控,犯下了重大错误。
然而,曹爽毕竟是大将军,掌控全国兵权,并且能够利用皇帝的诏令调动军队,而这些都是真正的权力。桓范是大司农,掌控着全国的物资和粮草。如果曹爽听从桓范的建议,从军事上来说,司马懿根本处于下风。然而,单靠兵力的多寡就能决定胜负吗?显然不是。
一旦曹爽与司马懿的矛盾公开,军队的调动就变成了不确定因素。大部分军队并不愿意过早站队,可能会选择待在中立状态,观察谁胜谁负后再做选择。对于曹爽来说,尽管他能够调动兵力,但他的将领们都没有什么打仗的能力。记得在曹爽发动征蜀之战时,率领十万大军进攻蜀汉,结果被蜀汉的王平击败,差点全军覆没。如果不是魏军及时撤退,曹爽很可能已经战死沙场。
相比之下,司马懿无论是在军事指挥上,还是战斗经验上都远超曹爽。他轻松平定了孟达之乱,数次成功抗击诸葛亮的北伐,甚至在10个月内解决了辽东公孙渊的政权。单从军事素质来看,司马懿有着压倒性的优势。即便曹爽调动全国军队来挑战他,司马懿也不可能害怕。
在高平陵政变的过程中,司马懿做了充足的准备。他深知曹爽的缺点,而曹爽的亲信与政权基础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曹爽宠信的许多亲信,虽然在他身边权力显赫,但都缺乏能力。何晏、邓飏等人,虽然出身显赫,但却无实际才能,他们的个人贪欲和权力争斗,使得曹爽的政权面临巨大的内外挑战。
反观司马懿,他的政治集团充满了有能力、有智慧的谋士。蒋济、王观、高柔等人,都是有能力的老臣,长期在朝为官,深得民心和朝堂的支持。这些支持司马懿的朝臣,凭借着他们的政治经验和个人威望,迅速集结了支持力量。
从这些政治与军事背景来看,曹爽的政权根本无法与司马懿的势力抗衡。曹爽不仅军政不精,甚至在处理内部权力斗争时也显得不成熟。他对朝中的异己深恶痛绝,却忽视了自己所依赖的亲信大多缺乏能力,甚至为自己带来了更多的敌人。最终,曹爽在与司马懿的对抗中根本没有胜算。
有人认为,司马懿年纪已大,若在与曹爽的斗争中死去,司马懿的集团可能会崩溃。但实际上,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同样才智过人,即便司马懿去世,他们依然可以继续控制局势,曹爽根本无法与他们抗衡。
值得一提的是,司马懿的深思熟虑和远见,也让他在政变时显得更加稳重。他告诉儿子们政变的计划,司马昭虽然焦虑不安,整夜未眠,但司马师却表现得镇定自若,这显示出司马懿家族的强大内功。
最终,曹爽的失败并不令人意外,他虽然名义上控制了全国兵力,但缺乏足够的智谋和政治眼光。甚至连桓范这样的重臣,也无法挽救曹爽的命运。曹爽身边的人或无能,或浮夸,根本无法对抗司马懿的精明与果敢。
综上所述,曹爽虽然手握兵权,掌控全国政务,但他缺乏战略眼光,手下缺乏实战经验的将领,而司马懿则通过长期的政治手腕和精妙的谋略,在高平陵政变中彻底击败了曹爽。这场权力斗争,胜负早已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