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西澳大利亚州的鲨鱼湾,以其辽阔的焦红色沙滩而闻名。它不仅是欧洲人首次正式登陆澳大利亚的地点,还成为了与欧洲大陆首次建立联系的地方。这一特殊的历史地位,使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世界遗产。
然而,过去两年,在鲨鱼湾的一个意外发现,引发了关于欧洲人是否真的是最早登陆澳大利亚的疑问。更为大胆的猜测是,这片土地或许曾经迎接过一群来自中国的水手。
虽然这个说法听起来有些疯狂,但仔细一想,却也不无道理。故事的起源要追溯到2018年,当时澳大利亚的电影公司FINN Films接到了一个来自法国的任务。法国的尼古拉斯博丁研究所计划拍摄一部纪录片,讲述法国船队在1800到1804年间探索澳洲的故事。
于是,研究所联系了澳洲的制片人莱昂·德尚(Leon Deschamps)和谢恩·汤姆森(Shayne Thomson)来完成这项工作。根据剧本,他们需要沿着法国探险家的足迹,在澳洲的海岸寻找当年船队留下的遗物。为了练习使用金属探测器,德尚和汤姆森决定先在附近的海滩试试手气,最终他们选择了鲨鱼湾的一片沙滩。
德尚后来回忆道:“我们去那里并不是因为认为会找到什么宝物,恰恰相反,我们是在一个法律允许的地方,且大概率法国船队并未涉足的地方寻找。”他们全然没有预期会有任何收获,只是希望在法律框架内进行尝试。那天,他们几乎翻遍了沙滩,但最终只找到了一些过时的啤酒瓶。
然而,就在临近傍晚时分,汤姆森的金属探测器突然发出响亮的信号,显示出地表下藏有一个较大的物体。两人迅速跑过去挖掘,逐渐露出一个金属条。刚开始,他们以为那只是某种玩偶或上世纪50年代的烛台,直到最后,他们发现这竟是一尊精美的雕像。
这是一尊15厘米高的青铜佛像,重量略超过1公斤,属于“太子佛”或称“宝宝陀佛”。这种佛像通常用于庆祝佛诞,象征佛陀刚出生时的模样。两位制片人曾经参加过佛教课程,对这尊佛像的价值有所了解。
德尚和汤姆森迅速拍下高清照片并与西澳海事博物馆联系,博物馆随后建议他们联系西澳华人协会。最终,经过一番多方调查,古董专家确认这尊佛像确实属于明朝时期,可能是在1350年至1637年间制作的。
这次偶然的“寻宝”让德尚和汤姆森非常兴奋。然而,当他们将消息发布到网上时,立刻遭到了大量质疑。许多人认为这只是一件便宜的赝品,是为法国纪录片炒作而制造的噱头。为了证明佛像的真实性,德尚和汤姆森开始了长达四年的奔波,他们请来了多个科学家和文物学家进行鉴定,花费了5万美元的费用。
终于,专家们确认了这尊佛像的价值。英国电视节目《古董路演》的亚洲艺术专家李·杨(Lee Young)表示,这尊佛像确实是明朝的稀有文物,是世界瑰宝之一。他还透露,宫廷收藏中也有类似的太子佛雕像,因此这尊佛像极可能属于某个高贵的人物。
此外,西澳博物馆的腐蚀学专家伊恩·麦克劳德(Ian McLeod)也表示,佛像上的铜锈极为复杂,任何伪造都无法达到这种效果,他认为这尊佛像至少已经在沙土中沉睡了100年。
尽管博物馆表示不愿收藏这件文物,但鲨鱼湾探索博物馆愿意接收。然而,由于那里的条件太差,无法妥善保管这尊珍贵的佛像。于是,德尚和汤姆森决定寻找更合适的机构保管,并希望能够将其在澳洲或中国公开展示。他们在声明中表示:“这尊神圣的物品属于神圣的社区,我们不认为自己是太子佛的主人,而是它的守护者。”
与此同时,历史学家们也开始重新审视这尊佛像的出现,思考为什么500多年前的中国明朝文物会出现在澳洲的沙滩上。一些人推测,这可能与郑和的七下西洋有关。郑和在明成祖朱棣的命令下,于1406至1433年间进行了七次大规模的远洋航海活动,跨越了东亚、印度、阿拉伯半岛,甚至到过非洲的肯尼亚。
虽然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郑和的船队到达过澳洲,但一些模糊的资料表明,郑和可能到过一个“南方大陆”。有学者认为,这尊太子佛可能与郑和的航行有关,或许某个船员在航行中不慎丢失了这件佛像。
然而,也有专家提出,这尊佛像可能与华人历史有关。澳洲华人历史博物馆副馆长马克·王(Mark Wang)指出,华人直到19世纪70年代才开始抵达澳洲,而当时的华人很可能将明朝的文物带到了这里。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太子佛的发现地靠近古代的采珠场,而华工在当时的采珠行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佛像可能是他们带来的。
无论是500年前的中国船员不慎遗落,还是19世纪华人迁移的结果,这尊太子佛的发现无疑为澳洲历史增添了一个令人深思的谜团。德尚和汤姆森的幸运发现,也让这件古董得以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或许未来还会有更多的真相被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