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汇流:各民族是如何走到一起的》书封 广西人民出版社供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语文互通、艺术共美、生活互融,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近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广西人民出版社合作推出《百川汇流:各民族是如何走到一起的》一书。该书精选各个历史时期的珍贵文物,以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为主线,系统呈现了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壮阔历程。
书中收录的民族图册尤为引人注目。这些图册并非简单的风俗画或异域图志,而是王朝“大一统”观念下的视觉实录,是中华文明“百川汇流”宏大进程的图像见证。
从囊括四海族群的《皇清职贡图》,到描绘台湾少数民族生活的《东宁陈氏番俗图》,再到记录云南纳西族社会风貌的《么些图卷》……这些珍贵的民族图像,共同构成了一部直观而深刻的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
图以载道:《皇清职贡图》的“大一统”叙事
《皇清职贡图》的绘制,始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的一道谕旨。为掌握“内外苗夷”的实际情况,并彰显“王会之盛”的帝国气象,乾隆皇帝下令近边各省督抚仿照四川进呈的图式,绘制所辖地区的民族形貌、衣冠服饰,汇送军机处编纂成册。
最终完成的彩绘本《皇清职贡图》共四卷,收录图像301段(嘉庆间增补至304段),每段上方皆以满、汉两种文字注明画中人物的国度、民族、地理方位、历史渊源、风俗习惯及与清廷的交往情况。其编排秩序井然:“将朝鲜等外藩诸国列为首册,其余番蛮各以省分次序。”
这一编排体系本身,就是一套精密的视觉政治编码,构建出一幅层次分明的“天下”秩序图景。图景之内,既纳入了西藏、新疆、蒙古、青海、云贵、两广、湖广、福建、台湾等帝国版图内的各民族,也涵盖了朝鲜、琉球、安南等被清朝视为属国并建立有明确朝贡关系的邦国,更将法兰西、英吉利、俄罗斯等与清朝有通商往来的国家,悉数置于同一视觉框架之下。卷首乾隆皇御题诗“累洽重熙四海春,皇清职贡万方均。书文车轨谁能外,方趾圆颅莫不亲”,更以诗明志,直抒“天下一家”“华夷一体”的统治理想。
《皇清职贡图》承袭了自南朝梁元帝萧绎《职贡图》以来的“职贡”题材传统,其核心政治意涵在于“昭王会之盛”,即通过描绘万邦来朝、四海宾服的景象,彰显王朝的文治武功与正统性。与前代相比,清代的《皇清职贡图》在规模、系统性以及对“中国”主体意识的强调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图中屡见以“中国”指称“中央王朝”的表述,如“万历中,西洋人利玛窦航海来中国”“俄罗斯有明三百年未通中国”等,清晰投射出强烈的国家主体意识。
而这一主体意识与统合理念,源于清廷为突破“华夷之辩”而构建的超越族群界限的新型统合理论,并由此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治理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皇清职贡图》正是此“多元一体”格局臻于成熟的图像见证:它在呈现差异的同时,更将差异统合于共同的政治框架与文化认同之下,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治理智慧与包容精神。
风俗入画:《东宁陈氏番俗图》《么些图卷》的交融痕迹
相较于《皇清职贡图》宏大的帝国叙事,诸如《东宁陈氏番俗图》《么些图卷》这类聚焦于特定地区的民族图册,则为我们提供了观察民族生活细节与文化交流的微观视角。
《东宁陈氏番俗图》以18幅社会风俗画,生动再现了18世纪台湾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场景。图中有“刈禾”“捕鹿”“捕鱼”“织锦”等生计活动,也有“迎妇”“鼻箫”“番戏”等婚俗与娱乐,还有“教读”“让路”等反映文化交融与教化影响的画面。
这些图像不仅是风俗记录,更是台湾少数民族与汉族交流融合历程的生动写影。例如,《教读》一图展现了童子在书塾中诵读的情景,题记明确指出自雍正年间设立社师后,熟番“岁科与童子试,亦知文理。有背诵四书、诗、易经无讹者,作字亦有楷法”,正是文教渐染的鲜活见证。《让路》则描绘一年轻男子在步道旁让长者先行,传达出“涵濡德化”而知礼的信息。
昔日番俗图中常见的“婴孩寄树巅”之俗,在此画册中已转为室内安眠,布床已系于屋内,与一旁织锦的妇人共同构成安宁的日常图景,暗示着生活方式的悄然变迁。图中同样可见汉地农耕技艺的传入,以及“番戏”被类比为汉人“演戏”,皆透露出清廷兴学劝农、推行教化,逐步推动台湾少数民族社会发展与文化融合的历史进程。
与之相映成趣的,是明人何景文笔下的《么些图卷》。这幅长卷宛如一幅动态的生活画卷,徐徐展开明代丽江纳西族的社会百态。画卷自右而左,依次描绘了狩猎、砍樵、汲水、火把节、跳锅庄、游戏、泼水迎亲、平整土地、犁地、牛帮运输等场景。它不仅记录了纳西族“勇于战斗”“好畜牛羊”的游牧传统遗风,还细致描绘了其转向农耕定居后的生活样貌。
画卷中,那具仅用一牛挽拉的曲辕犁,即无声诉说着汉地农业智慧如何跨越地域,在此落地生根、融入纳西生活。整幅画卷弥漫的祥和安乐氛围,则折射出在木氏土司治理下,纳西族地区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状况。
木氏土司本身便是文化交融的桥梁。他们“知诗书,好礼守义”,与中原名士交往密切,使丽江成为滇西北的文化熔炉。《么些图卷》这件作品本身,很可能便是汉地知识分子深入纳西之地、以笔触促成的一次文明对话,成为民族交往最生动的产物。
百川汇流:图册背后的民族交融与文明共生
从《皇清职贡图》的万国衣冠,到《东宁陈氏番俗图》的台地风情,再到《么些图卷》的丽江百态,这些珍贵的少数民族图册,共同串联起一部波澜壮阔的图像史诗。它们的意义早已超越艺术鉴赏与民俗采撷的范畴,成为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重要窗口。
图册的绘制动机与内容编排,体现了中央王朝对边疆地区的认知、治理与整合意图。这些图卷不仅是王朝知识的系统性档案,更是治理实践的可视化工具,将边疆民族从模糊的“他者”转化为可识别、可沟通、可纳入统治体系的对象,默默推动着内地与边疆的一体化进程。
图册也生动记录了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的交融共生。从《东宁陈氏番俗图》中呈现的生计方式变迁与社学教育的推行,到《么些图卷》中牛帮贸易所体现的物质流通、汉地农具和耕作技术的使用,再到《皇清职贡图》中所隐含的朝贡贸易与文化交流,都表明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通过贸易、移民、技术传播、文化学习等多种方式,形成了紧密相连、彼此依存的关系。这种交流并非单向的文明输出,而是双向的互动与融合,共同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兼容并包的深厚底蕴。
这些图册的创作者多为受中原文化熏陶的官员、文人或画师,他们用中原主流的绘画技法和审美观念去描绘边疆风物。这种“观看”与“描绘”的过程,本身就包含着文化间的理解、诠释与再创造。图册中所呈现的纳西族的农耕技术、台湾少数民族渐循礼教等文化现象,正是各民族在延续自身传统的同时,积极融入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历史缩影。
在这些绘卷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服饰差异、习俗奇特与生产方式的多样性,更看到了一条条连接中原与边疆、农耕与游牧、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纽带与经济血脉。它们无声地诉说着:中华文明并非单一源头的静水深流,而是宛如星罗棋布的江河溪涧,历经漫长岁月的奔流交汇,最终融为一条气势磅礴、包容万千的伟大河流。
(作者系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民族民俗文物室主任)
李游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17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