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开国元帅,毛主席对他们原本就有高度评价,但真正让毛主席反复称他“好人”的,只有徐向前一位。为什么毛主席会这样称赞他?他到底哪里“好”呢?其实,徐向前之所以得到这样高的评价,离不开他出色的军事才能、丰厚的贡献,以及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的果断。下面通过他的经历,你就能理解其中的道理。
他之所以被人们称为“好人”,并不仅仅因为勇敢冲锋,更因为他在战争中的处事方式始终把大局放在第一位。在每次作战中,他总是冲在最前面,愿意把生死置之度外。这种性格直接带动了他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形成了“打恶仗、打硬仗”的坚强作风。
1948年的临汾战役,就是他能力的一个集中体现。面对难以攻下的城墙,他带领士兵挖出多条爆破坑道,进行多点突破。尽管伤亡惨重,但他们坚持到底,最终攻下了临汾城。这场战争也显示出他在有限条件下,敢于动脑筋、敢于创新的领导风格。
徐向前还擅长在短时间内把素质不高的地方部队,培养成为能打仗、能打胜仗的强劲部队。以他在鄂豫皖根据地的两年多任期为例,他把300多人的农民武装队伍,打造成超过4万人的红四方面军的骨干力量;他还把晋冀鲁豫等地的地方部队汇集起来,组建成华北第一兵团等强大编制,显著提升了整支部队的战斗力。
在红军时期,徐向前不仅是最年轻的方面军总指挥之一,还是第一位带领部队歼灭国民党整师的将领;他还曾率领八万人的部队击溃二十万的敌军,并且是第一个指挥过飞机作战的将领。可以说,在众多将领中,他指挥过的部队数量和规模,名列前茅。
此外,徐向前不仅在军中担任过多项重要职务,还是唯一一位把军中三大最高军职都经历过的人之一。在他麾下培养出的干部人才也不少,其中就有李先念、陈锡联等。
关于他人生中的两次重大选择,更能看出他为何被毛主席高度评价。
第一次重要选择发生在1925年的大革命末期。当时他在国民革命军中发现不少问题。北伐结束、攻下武汉后,他逐渐认识到共产党在当时的革命斗争中,或许比国民党更具希望。于是,他在1927年正式加入了共产党。这一次抉择,奠定了他日后投身革命、服务人民的坚定方向。
第二次重大选择出现在1935年,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会师之后。当时徐向前担任红四方面军的军事总指挥。张国焘试图反对北上抗日、企图分裂红军,导致红一方面军独自北上并设下警戒哨。得知消息后,徐向前面对是否出手攻击“自己人”的问题,坚决表态:红军不打自己人。这个决定,既维护了红军的团结,也避免了一场不必要的悲剧,进一步稳固了革命队伍的整体局面。
正因为具备这样的原则性和胆识,徐向前得到毛主席的高度评价,实至名归。他为了革命事业,敢于冲锋在前,愿意用一生的精力与热血去奋斗。他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做出明智而果断的选择,为后来人树立了宝贵的榜样。
向来辛勤付出、无私奉献的老一辈革命先烈,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学习。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坚定信念、讲究策略、勇于担当,才是引导人民走向胜利的真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