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的末期,以著名的“九子夺嫡”告终。最终,性格古怪、深谋远虑的雍正帝胤禛胜出,其余参与夺嫡的皇子无不心生畏惧。雍正登基后,八爷、九爷、十爷,甚至与他同母的十四爷,都或多或少受到了惩罚和软禁。然而,康熙活着的二十位儿子中,也并非全都命运悲惨。除了年幼早夭的几个皇子外,四爷宠信的十三爷胤祥,以及十六、十七皇子,都在雍正朝得到了重用与厚待。尤其是雍正最为喜爱的十三弟胤祥,被封为怡亲王,手握重权、世袭罔替、配享太庙。令人好奇的是,这位备受宠爱的皇子,临终时为何会有“吞土”之举?其中是否另有隐情呢?
---
一 康熙年间的大起大落造就隐忍性格
皇十三子胤祥的母亲是敏妃章佳氏,她原本只是宫女出身,家族世代为镶黄旗的包衣奴才。康熙三十八年,章佳氏去世后,皇帝才追封她为敏妃。章佳氏生前为康熙诞下一子二女,但她身份低微,始终没有妃位。
胤祥十三岁时,母亲去世,这让他性情更加沉稳、勤奋好学。他自幼聪慧过人,常随康熙出巡,逐渐受到宠爱。康熙几乎每次外出都带上他,可见对这个努力上进的儿子颇为喜爱。然而,随着康熙对太子的问题处理失误,胤祥因卷入废太子风波而失宠,与老大胤禔、太子胤礽一起被圈禁。史料虽未详述原因,但胤祥被放出,似乎是为四爷背了一些“黑锅”。
胤祥的成长经历与四爷胤禛关系密切。母亲去世后,他由德妃乌雅氏抚养,实际上等于由四爷亲自照顾。雍正为十三弟写祭文时曾提到,他们“趋侍庭闱,晨夕聚处”,雍正甚至亲授十三弟数学,可见二人关系非同一般。
失宠期间,胤祥还患上了鹤膝风病。尽管身体痛苦,他从不借病求宠,显露出隐忍坚毅的性格,这也为日后他在雍正朝的重用奠定了基础。
---
二 为雍正江山鞠躬尽瘁
胤祥的隐忍和忠诚让他成为雍正信赖的助手。雍正即位后,立刻封他为怡亲王,授予全权处理朝政事务,可谓“常务副皇帝”。他掌管户部三库、会考府、造办处、外事、军事、祭祀等事务,甚至对三品以上武将和地方官员拥有任免权,权力几乎覆盖整个朝廷。
《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中记载,雍正批阅奏折时曾表示:“怡王色变,朕不得已就范。”可见胤祥在处理政务中威望之高。雍正对他十分宠爱,不仅追封其母为敬敏皇贵妃,并破格准许陪葬景陵,还赏赐白银数十万两。胤祥虽接受了部分赏赐,但大多用于支持西北战事和军资,体现了他“富而不贪”的品格。
---
三 不贪享乐、明哲保身
胤祥的另一大特点是高情商和谨慎。他深知皇权之险,即便与皇帝兄弟亲密,也懂得保持节制。雍正曾安排胤祥为自己选陵寝,他选中了河北易县泰宁山上的福地——后来的清西陵。雍正意欲让十三弟陪葬帝陵,但胤祥坚决推辞,坚持葬在自己选定的地。最终,他将皇帝赏赐的黄土抓在手中咀嚼,说道:“这样的话,则臣心安而子孙蒙福了。”此举被后人称为“怡王吞土”,显示其慎独和对家族福祉的重视。
---
总结
雍正八年,胤祥去世,雍正悲痛欲绝,罢朝三日。胤祥世袭怡亲王爵位,成为清朝第九位铁帽子王。继位后,他仍得保留原名“胤祥”,在大清历史上几乎无先例。
纵观胤祥一生,他既有自幼与雍正朝夕相处的亲密关系,也具备聪慧天赋,经过后天勤奋和隐忍,淡泊名利、明哲保身。他不仅是雍正朝最得宠的弟弟,也是清朝历史上少有的“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