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鞅之死,史记《商君列传》提到,商鞅在实施变法时,太子赢驷触犯了新法,按照法律应当受到“劓刑”——割鼻的处罚。由于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割鼻会严重损害王室形象,因此最终由太子的老师、公子虔来代替太子受罚,因他监督不力。商鞅拒绝任何人为公子虔求情,虽然这种刑罚的身体伤害不大,但极大地羞辱了人的面子。事后,公子虔愤怒至极,闭门不出,整整八年,彻底憎恨商鞅。
秦孝公死后,太子赢驷继位,即为秦惠王。公子虔趁机联合旧贵族,列出商鞅的十大罪行,最严重的便是“谋反”一条。于是,秦惠王下令捉拿商鞅。商鞅得知后,决定逃亡,先前往魏国的边境地带。当他到达一家旅店时,由于没有身份凭证,按照商鞅自己制定的法律,店主拒绝让他住宿。商鞅感叹道:“唉!我所制定的法律,竟然有如此后果!”这一句话似乎显示了他对自己变法结果的不满,但如果深入思考,难道不正是商鞅变法彻底的证明吗?
他本打算入魏国,但魏国因商鞅曾捉拿魏国王子公子卬为人质,并且商鞅曾逼魏国割让河西之地作为和平条件,魏国自然不可能让他入境。而且,魏国为了避免秦国威胁,将都城迁往更远的地方。可以说,这些仇怨是商鞅自己一手造成的。事后,魏国国君魏惠王后悔没听从公叔痤的建议,早早除掉商鞅。
那么,问题来了,商鞅为何不逃往邻近的齐国或楚国,而偏偏选择去魏国,这让人疑惑。尤其是考虑到魏国和商鞅之间的深仇,商鞅的选择显得不合常理。此外,从秦国咸阳到魏国边界,至少有300多公里,商鞅在全国通缉的情况下,如何成功穿越重重关卡到达边境地区?
事后,《史记》提到,商鞅回到封地商於,组织兵力攻打郑国(或郑县),结果遭到秦国的讨伐,被杀于郑黾池。这个叙述也很奇怪。如果商鞅真要谋反,为什么不直接攻打咸阳,而是选择去远离咸阳的郑国或郑县?另外,郑国和商於的距离也很远,翻越山岭和险地更显不合逻辑。
再者,商鞅的死因也充满疑问。如果他真死于郑国,为什么最后被说死在距郑国200多公里的渑池?如果商鞅是在逃到渑池后被杀,应该在史记中明确提到。司马迁详细记载了商鞅与旅店店主的对话,显然在他写作过程中插入了不少细节,但对于商鞅死因的关键部分却显得模糊不清。由此推测,商鞅的死,或许只是秦惠王为了向世人交代的一种说法。
另外,《战国策》中并没有关于商鞅逃亡的记载,也许它是由于这个事件太过敏感,史实难以考证。至于商鞅逃到边关的对话,经过近200年流传,可能是后来的史家根据逻辑需要补充进《史记》的。
司马迁在评价商鞅时,指出他天资冷酷、性格刻薄,推行变法时,不仅伤害了许多人,也显露出他的孤立无援。虽然他制定了很多有效的改革措施,却因过于严苛,最终得不到人心。商鞅变法虽然带来了短期的变革,却也为他招来了许多仇恨,甚至到了最后一个人都不愿为他求情的地步。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并不侧重于他的改革成就,反而更强调了他性格上的缺陷和过错。